前不久,“慧聪网发布停工待岗通知”的图文在网上流传,不少网友以为慧聪要倒闭了,开启了一波回忆情怀杀,缅怀过去的点点滴滴。
后来我们了解到,所谓“慧聪倒闭”是一个乌龙消息。真实情况是,做电销业务的慧聪叁陆零公司被慧聪砍掉了,由于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出现了变种版本,被外界误读为慧聪要倒闭了。
当然,这条乌龙新闻也反映了慧聪当下的尴尬处境:为什么这种乌龙新闻会有人相信?为什么辟谣后“倒闭风波”依然还在发酵?总之,慧聪2018年后不重视市场公关,大批公关人才流失,现在终于吞下苦果。
我长期关注慧聪发展,之前发表过《慧聪大象如何再次跳舞》《慧聪15亿收购中关村(000931)在线 真的是弱弱联合?》《解读慧聪集团组织大升级:由迎合者进阶引领者》等文章,因此这次慧聪倒闭风波发酵后,有几位媒体朋友问我怎么看待慧聪。
我把媒体朋友关注的焦点话题,用问答的形式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问题一:慧聪成立于1992,距今已经30年历史。该怎么理解慧聪这家企业?
答:首先我们要明确,慧聪电销业务、慧聪网、慧聪集团,这是完全不同的三个概念。好比我们不能把天猫超市、天猫、阿里巴巴集团三个概念划等号。慧聪这次关停的是电销业务,不是慧聪网,更不是慧聪集团。
现在我们大众理解的慧聪,还是当年和阿里巴巴相爱相杀的那个慧聪,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知。真实的慧聪,是2017年10月转型后的那个慧聪。前者是大郭+小郭时代的慧聪(信息服务),后者是刘军时代的慧聪(产业互联网)。
其实慧聪的发展转型史,就是半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转型史。很多人质疑慧聪吃老本,其实是不理解慧聪。这30年来慧聪一直在转型,早期的时候慧聪做的是慧聪商情(一个纸质的小册子),把企业的一些信息,通过传统的媒介形式,印刷出来在大街上发,后来有了慧聪网才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信息分发。
从传统商情到互联网商情,慧聪的盘子扩大了很多倍,以至于早在近20年之前慧聪就成功上市。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慧聪早期做的是Web1.0的工作,提供了信息的呈现和展示。
后来,慧聪出台各种政策,培养中小企业在线交易习惯,提高交易产品用户体验,进阶到Web2.0时代。与此同时,慧聪的产业互联网布局开始萌芽,先后投资孵化了一批行业细分平台。
再后来,慧聪通过MBO进行管理员和员工持股让企业真正的未来交给新一代管理层把控,以刘军为代表的新团队对慧聪进行了几次颠覆式重组(详情可以参考《解读慧聪集团组织大升级:由迎合者进阶引领者》《慧聪集团组织架构再升级:成立三大事业群》),从而让慧聪再次复兴。
问题二:慧聪倒闭虽然是误传,但慧聪存在感确实不强。慧聪做错了什么?
答:相比慧聪做错了什么,我更愿意讨论慧聪做对了什么。慧聪在2015年前后,每年收入只有10亿左右,此后开启产业互联网转型,三五年就进入100亿级别,2021年更是创造170亿的营收。2022年因为上述提到的几个不利因素,慧聪营收出现了阶段性下滑。
一家企业年收入从10亿跨越到100亿级,你说这家企业做错的多还是做对的多呢?
整个慧聪集团,比当年强大了10倍不止,只是慧聪这两年没有重视公关市场传播,没有把企业声音及时传播出去,导致慧聪给人一种“昨日黄花”的既视感。
当然,客观来讲,慧聪电销业务甚至慧聪网已不复当年之威,慧聪网这个网站的综合市场影响力也出现了下滑。
至于今年慧聪表现不佳,这是客观事实。这两年新冠疫情的暴发、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化、政策环境的变动等多种因素叠加在慧聪身上(其实阿里巴巴也被这些因素影响了,影响面甚至不比慧聪小),导致慧聪多项核心运营数据在今年出现下滑,距离高峰期有较大差距。
问题三:当年“北慧聪,南阿里”一时瑜亮,为什么慧聪落后了阿里这么多?
答:如果把阿里巴巴当作对标物,那么中国老牌的科技互联网企业没有一家及格。我这里说的老牌互联网企业包括慧聪、智联、当当、搜狐等。
这好比我们看《三国演义》,总有人说姜维谋略不行,这是因为读者把姜维和诸葛亮对标,姜维当然不行。但把姜维和一般的谋士将军对比,那姜维很厉害。
同样,对于慧聪来说。如果慧聪仅仅和自己对比,那么慧聪不但没有落后,反而一直在进化,组织在进化,业务在进化,营收在进化。
现在的慧聪,当家门面不是慧聪网,甚至也不是我们大众熟悉的中关村在线(中关村在线近期甚至被定性为“中小企业”,哈哈),而是专注TOB行业的智慧产业事业群,也就是棉联、买化塑、兆信股份等企业。这些企业/平台在2021年实现了160亿的营收,深入到了多个产业,赋能实体经济。
前文我们提过,今年慧聪业绩表现不好,主要是因为大环境影响。今天的慧聪,基本盘是产业互联网,与中国实体经济同频共振,实体经济好,慧聪就好,实体经济如果差,慧聪跟着倒霉。相信随着经济回暖,慧聪和阿里巴巴这种依附于实体经济的平台,也将走出低谷,实现新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