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冠状病毒突变体BA.5在美国占绝对主导地位,按美国CDC最新数据,BA.5已占美国新冠病例的82%,并且这一比例仍在上升。上周BA.4/5合计会超过90%,本周的结果接近95%(见:奥密克戎BA.5占全美病例近80%,BA.4/5合计超90%,已是绝对优势变体)。另外BA.5明显占有绝对优势,而BA.4几乎不变,本周仍然占整个人群的12.9%,而BA.2.12.1仅仅余下5%。
不过,有关BA.2.75在美国的情况,目前仍然不明确,预计仍然相当少,可能暂时会被归入BA.2范畴。
BA.5暂时还没有对手,打破2个月一个变体的规律
梅斯发现一个现象,BA.2.12.1高峰在5月28日这一周,BA.2.12.1也仅占整个变异的62%,此后快速被BA.5取代。如果再往前,BA.2在高峰时,也只占整个人群的70%左右。而如今仅BA.5就达到82%,占绝对优势。而新的变体未能“迅速”取代BA.5。即使现在认为BA.2.75可能是最有潜力取代BA.5的变种,但目前仍然未完全看到迹象。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BA.5的传播能力等都可能接近极限。接下来一个月,看看BA.5的趋势,很有可能并不象此前,一个亚型,仅仅流行2个月这么迅速,而是持续更长时间,未来的新冠病毒不同的新变种间可能与BA.5形成共存现象的可能。
BA.5的病死率相对较低
有关BA.5/BA.4的病死率,根据南非学者的研究,BA.5/BA.4造成的死亡比例低于以往变异毒株,其在真实世界中的死亡比例约为1.9%,而原始毒株为5.3%、Delta为6.4%、奥密克戎BA.1为2.5%,Beta导致的死亡比例最高,约为6.9%。但研究者表示,由于BA.4/BA.5时期的新冠检测处于大流行开始以来的最低水平,因此确诊人数可能更多,病死率可能会更低。
BA.2.75作为下一代变体,有更强的免疫逃逸吗?
BA.2.75作为下一代变体,一直大家担心会成为新的威胁。最新7月19日发表在bioRxiv上的一篇文章并没有显示BA.2.75有更强的免疫逃逸作用。
虽然BA.2.75的突变的数量较BA.5进一步增加了。
作者观察到 cilgavimab 对 SARS-CoV-2 BA.2.75 的中和效力相对于 B.1 低 13 倍,这与其报道的对 BA.5 的活性一致。尽管对 BA.2 的中和作用较弱,但 tixagevimab 恢复了对 BA.2.75 的中和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在 493 位的尖峰位置恢复为野生型残基。
Bebtelovimab 表现出对 BA.2.75 的有效中和作用,尽管与其对 B.1 的活性相比,它的效力低 6 倍。 Imdevimab (REGN10987)、casivirmab (REGN10933)、etesevimab (LY-CoV0616) 和 bamlanivimab (LY-CoV555) 不能中和 BA.2.75。研究人员观察到,pre-Omicron BA.1/2 波血清样品对 BA.2.75 的中和发生的几何平均滴度 (GMT) 最低。
BA.2.75 的中和滴度相对于 B.1 降低了 8 倍,并且显着低于针对 BA.2 的滴度。 BA.1/2 波后血清对 B.1 的中和效力提高,对 Omicron 亚谱系的交叉中和活性增强。波后血清样本的 GMT 比波前样本高 6 倍多,这似乎是由于加强疫苗剂量和 BA.1/2 感染的共同作用。
这个研究结果与此前梅斯报告的谢晓亮,曹云龙团队的结果是相似的,见:独家:奥密克戎BA.2.75(半人马座)的传播性与中和抗体的逃逸作用,相关文章于18日也发表于bioRxiv。
BA.2.75是新冠病毒最后的终结者?
BA.2.75在印度快速传播。印度的新冠状病毒病例数在3月逐渐下降趋于稳定,于5月下旬开始又出现大幅上升趋势。截至7月14日,单日新增病例接近1.8万,相比此前最低值(4月15日),大约增长了18倍。截至7月14日,全球已有14个国家报告出现BA.2.75病例,包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
但是,BA.2.75在印度造成的病死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印度的BA.2.75目前已极为流行,但是病死的人数几乎降至0,意味着,BA.2.75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真正终结者。但愿BA.2.75具有这一特性!
参考资料:
美国CDC 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tracker/#variant-proportions
Sheward, D. et al. (2022) "Evasion of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by Omicron sublineage BA.2.75". bioRxiv. doi: 10.1101/2022.07.19.500716.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7.19.500716v1
独家:奥密克戎BA.2.75(半人马座)的传播性与中和抗体的逃逸作用, 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ad97e327552e
Daichi Yamasoba, Izumi Kimura, Yusuke Kosugi, Keiya Uriu, Shigeru Fujita, Jumpei Ito, View ORCID ProfileKei Sato, The Genotype to Phenotype Japan (G2P-Japan) Consortium. Neutralization sensitivity of Omicron BA.2.75 to therapeutic monoclonal antibodies.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2.07.14.500041
Yunlong Cao, Yuanling Yu, Weiliang Song, Fanchong Jian, Ayijiang Yisimayi, Can Yue, Rui Feng, Peng Wang, Lingling Yu, Na Zhang, Jing Wang, Tianhe Xiao, Ran An, Yao Wang, Jing Wang, Lu Liu, Sijie Yang, Xiao Niu, Qingqing Gu, Fei Shao, Xiaohua Hao, Ronghua Jin, Xiangxi Wang, Youchun Wang, Xiaoliang Sunney XieNeutralizing antibody evasion and receptor binding features of SARS-CoV-2 Omicron BA.2.75 bioRxiv 2022.07.18.500332;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2.07.18.50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