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赣州曾先生自费万元给女儿全班换桌椅一事引发网友争议。有的网友为曾先生的大方点赞,也有网友认为此举会给其他班级家长带来压力,甚至引发攀比之风。
据报道,曾先生一年前发现女儿学校的桌椅比较旧,坐着不太舒服,就向学校提出更换。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并未更换,于是,曾先生决定自掏腰包。“班级同学和家长都十分开心;老师还向全班宣布,新桌椅是某某同学的爸爸捐的,女儿觉得十分自豪。”曾先生说,他和学校领导商量过,女儿接下来最好不要换班,万一要换班,“那这批桌椅就跟着去她的班”。
曾先生爱女心切,新桌椅也提升了全班的学习环境,无疑值得称赞。但网友的担忧不无道理,教学设备应该由学校统一安排,如果换桌椅可以由个别家长来定,那别的家长“为了孩子好”,校园和教室岂不成了个性化定制的世界?不断涌现的“特殊要求”,即便是由家长捐赠,毕竟也需要学校配合,不仅可能扰乱班级间秩序,也可能给其他年级家长带来无形压力。
父亲疼爱女儿无可厚非,曾先生也强调自己并不想搞特殊化,但针对女儿所在班级捐赠,并且提出希望桌椅将来随孩子走,显示出这份爱心多少夹杂私心。桌椅既已捐赠,支配权难道一直归属家长?学校正常的班级变动、教室更换,难道要受制于一批捐赠的桌椅?再说,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的夸奖,会不会在其他同学心里种上“差别”的种子?
当地教育局针对此事回应称,“对家长的这种爱心行为,我们表示欢迎。”应该欢迎的是促进教育的爱心行为,而不是打上了个别家长标签的“偏心”行为。家长的爱心行为值得鼓励,但最好是把决定权交给学校来支配,家长的热情不应打破孩子的平等。在这一事件中,学校也应该反思,桌椅是不是到了必须更换的程度,如果必须更换,为什么要依靠家长捐赠?其他班级的桌椅又该如何处理?当家长提出附带条件时,是否应该完全满足?
发展教育,离不开公众的爱心,但爱心的桌椅上不贴“标签”,会显得更加公平、更加大气。 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