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学历“逆袭”的,可能是“高学历低就业”。
图源:视觉中国今年是首届高职扩招学生的毕业之年,自2019年以来,高职(专科)院校3年累计扩招413.3万人。
近日,前程无忧面向应届/在校专科生发起调研,结果显示,63.8%的受访专科毕业生预期月薪在5001~8000元,但在已获取录用通知的毕业生中,只有29.3%的受访专科毕业生实际薪酬达到了这一区间。63.4%的受访专科毕业生实际月薪在5000元以下。月薪过万的受访专科毕业生不足5%。
前程无忧早前发布的《2021中国重点大学毕业生需求和求职状况报告》显示,高学历与高薪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重点大学(985/211、双一流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们月薪预期多数在8001~10000元,实际获得录用通知的本科毕业生中43.0%的人薪酬在这一水平,且绝大多数雇主提供给2021届硕博毕业生月薪过万元。
如何突破职业发展“天花板”?学生和社会舆论给出的方案均是提升学历,建议国家扩大“专升本”比例,让更多高职专科生能读本、再读研究生,由此实现“逆袭”。
可眼下就有一个在学历上“逆袭”成功,但职业发展却没有实现“逆袭”的案例。
据媒体报道,近日,一位叫“宇哥YG”的头条号走红,他发帖称,“我是社科院研究生院2019年硕士毕业生,现在重庆送外卖。”媒体采访发现,他当年高考失利只上了专科,读的是英语专业,后通过努力考上了北京联合大学本科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从专科“逆袭”到读研,可“还是送外卖”,怎么看待这名同学的求学与职业发展?
随着专升本、专业硕士招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专科生会读本科,读研。但如果社会不能向本科生、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学生本人除了拥有一张更好看的文凭外,没有核心竞争力,照样难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伴随学历“逆袭”的,可能是“高学历低就业”。
需要谨慎的是,以“提升学历”来突破专科生的职业发展“天花板”。
从宏观层面看,高职、专科以升学为导向办学,这满足了大部分高职专科学生都想继续读本科的需求,可是,这必然带来人才培养结构与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
社会真需要那么多本科生、研究生吗?他们都到哪里就业?专科生读完本科后,大概率仍旧会从事原来专科毕业生就从事的工作。这对专科生自己来说,也绝不是最优的发展选择,他们选择继续深造,是在强调学历的大环境之下不自主的行为。
中国当前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存在两大“迷思”:第一,求学是为了升学的“迷思”。
以前这一“迷思”主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均以升学为导向办学,普通高中毕业生想的都是升学。现在这一“迷思”已经蔓延到高等教育阶段以及职业教育。考研高考化,本科毕业生都想着要考研,中职高职也都出现以升学为导向办学的倾向。
第二,升学是为了更好就业的“迷思”。提升学历、提高就业竞争力,是很多学生选择升学的第一诉求。他们普遍认为,只要获得更高的学历,就会有更好的工作。
这就产生了教育和就业中的唯升学、唯学历问题。求学、升学,应该关注接受怎样的教育,获得怎样的能力与素质提升。以这种态度对待求学和升学,也就会关注接受教育的过程,以及教育对自我的完善与改变,不会把提升学历视为“人生成功”或者“人生逆袭”,把很多精力耗费在盲目追逐学历之中。
打破专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天花板”,应该从职业发展角度,而不是学历提升角度,不能以学历提升来实现职业发展。
从职业发展角度,应该消除用人单位招聘、培养、使用、管理、评价人才的唯学历论、唯职称论。不以学历、职称定薪酬,而是重视人才的能力与岗位贡献,以能力、岗位贡献定薪酬。如此,才能形成人才最优配置的用人环境,促进每个个体结合职业、岗位与自身能力做出适合自己的学业与职业发展规划。
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