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2023年考研网上预报名开始,“研招网崩了”再次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新一轮考研大战正式拉开序幕。日前,随着各研招院校陆续发布招生公告或简章,多所院校(拟)延长专硕(即相对于学术型硕士的专业硕士)学制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新京报记者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今年,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集美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多家高校宣布,从2023年起,将全部或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由原来的2年更改为2.5年或3年。
专硕学制延长是否有必要?延长时间对专硕培养将产生哪些影响?对这些问题,各方观点不一。有观点认为,延长学制,能让专硕生有更多时间投入学习和开展实践,在就业难的当下,还能提供半年或一年的缓冲期。也有人认为,设立专硕的目的是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要与走学术研究路线的学硕区分开来,早毕业早就业才是关键。
在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看来,2年的专硕教育时间偏短,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以适应教育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延长学制是必要之举;但时间增加只是人才素质提升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应更多考虑培养过程的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
延长专硕学制渐成趋势
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基本制度的规定,硕士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2-3年,学校可依照实际需要作出调整;在2009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教育部对专硕培养提出了“学习年限一般2年,实行学分制”的教学要求。
此后,专硕学制2至2.5年、学硕学制3年,成为惯例。但近几年,延长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的高校越来越多。
例如,2021年,华中科技大学表示,自2022年起,工商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及软件工程专业从2.5年的学制变更为3年,汉语国际教育、电子信息等十余个专硕、非全专业,全部改为3年制;河北师范大学2021年发布通知,对于2022级新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下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7个专业(领域)学制拟调整为三年;济南大学2021年告知考生,自2022年起,将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学制从2年更改为3年……
今年,海南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是较早公布将延长专硕学制的高校。在6月9日发布的《海南师范大学关于调整研究生学制的公告》里,校方明确,自2023年起,教育硕士、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学制由2年调整为3年。6月23日,《西北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指南》备注显示,全部专业学制为3年(本硕一体化推免生除外)。
将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延长到3年的还有四川外国语大学,该校今年7月发布消息称,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从2023级开始,该校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调整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
苏州科技大学亦在7月发布通知,全日制金融硕士、教育硕士学制由2年调整为3年。集美大学则将除学科教学(语文)外的所有全日制教育硕士领域、全日制机械专硕、全日制交通运输专硕的学制更改为3年;全日制会计专硕学制改为2.5年。
高校为何纷纷延长专硕学制?
记者就此致电相关高校,多所高校均表示不便接受采访。记者以考生身份咨询时,海南师范大学研招办工作人员表示,延长专硕学制是根据各培养单位的计划(学生要达到的毕业条件)而确定,此外,这一改变也基于整体形势的需求,“基本上大部分的教育类院校和学科都在改,像陕师大、东北师大等等。”对方表示,学制并非随便修改,而是经过了论证、上报、审批的流程,“到毕业的时候,一部分学生会反馈缺乏实习或者学习时间,所以延长学制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郑州大学研招办工作人员同样表示,延长专硕学制的决定要经过论证的过程,“我们现在很多专业都在调,是各学院根据总体学习情况进行的规划。”
在周洪宇看来,增加专硕学习时间不仅是国内的大势所趋,放眼国际也是风潮。他介绍,世界各国的学位制度首先从学术型开始,而后出现专业型,慢慢地延长学制;经过实践,有的院校会继续延长后的学制,有的则调整缩短,“它本身是个探索的过程,我国的专业硕士学位制度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延长学制还需经历一段过程,并在实践中验证成效。”
“是否必要”之争
网络上,关于“专硕学制延长至3年是否必要”的争论也随之登上热搜。
支持者认为延长学制“有机会精进学业”“放缓课业节奏、减轻压力”“为就业做更充分的思考和准备”,反对者的理由围绕“不想搞科研就是浪费时间”“教育质量低没必要”“专硕学费贵、加重经济负担”展开。
“我就是冲着两年去读的。”易冰冰(化名)是河海大学社会工作专业2020级研究生,从2021年起,其就读专业便实行3年制。易冰冰直言,她读研的目的是取得研究生学历,更希望早点毕业尽快工作。
另一方面,多所高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延长学制有助于提高人才质量。
华东地区某“211”高校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马良(化名)透露,“各个高校改革学制的出发点都一样,从培养质量考虑,2年时间不够用。”
马良谈到,专硕的学习离不开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既要去行业和企业锻炼,又要按时按质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若在两年时间里兼顾二者,不仅进度仓促,效果也受影响。因此,一些同学提出了延长学习时间的需求,结合部分专硕导师指出学生精力不足、论文质量堪忧,有关培养单位便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收集师生意见、商讨是否延长学制。最终,经招生领导小组研究、上级部门审批,该校今年将翻译等四个专业的学制由2年调整为3年。
中南大学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刘乐(化名)表示,该校研究生学制历来都是3年,专硕生有半年或一年的实习要求,根据报告内容和兼职导师考核,通过则记3个学分,约占毕业学分的1/10。
“我觉得是需要这么多时间的。”刘乐同时也担任专硕导师,他解释说,“以工科类专硕生为例,即便不深究学理,他们要想结合项目、真正沉入技术研发,两年时间是做不好的。”
刘乐补充说,学校对优秀硕博生有提前半年和提前一年毕业的政策,学生只要达到二级培养单位结合学科特点等实际情况制定的具体条件,就可以缩短在读时间。在他记忆中,每年有几十名博士研究生申请提前毕业,但还没有硕士研究生提交过申请。
周洪宇总结,“高校比较集中地进行专硕学制调整,是学校老师、学生本身和用人单位在多年的培养实践之后形成的共识。”对于反对延长的声音,他也有所关注。他认为,在更短时间内争取到更大的效益,对学生来说无可厚非;但从一个人长久的发展来看,如果增加一年能有较好的成效,“那也不是坏事。”
延长学制之外,还需探索与学硕不同的培养模式
“其实改成3年以后,培养方案也要随之发生变化。”马良说,其所在高校的各学院决定延长专硕学习年限后,需制定或更新相应培养方案交学校的领导工作小组审阅,“只是时间的延长,那就没有意义了。”他认为,新学制要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最终受益。
记者搜索后发现,部分高校在发布延长学制消息时同步公示了新的培养方案。以河海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为例,调整为3年学制后,在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上,学位课程由20学分增加至23学分,非学位课程则从12学分减少到9学分。课表显示,基础课程方面,原有的6门里剔除了社会政策和社会研究方法;专业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创新创业与职业素质课程分别在原来2门、3门和14门的基础上添加了3门、1门及4门,并且,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学分由选修10学分更改为了至少选修6学分。
然而,培养方案从纸面到落地,似乎不是那么顺利。
卢美(化名)是今年6月毕业于西南某“985”高校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她就读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在几年前就延长为3年制,但她报考前并未注意,“我以为专硕都是读2年,如果当时知道,我可能会选择同等竞争力的其他学校。”
“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指导)”是专硕培养单位普遍拟定的培养方式之一,卢美所在的学院也不例外,她表示,选课系统里的确有这样的分配,但当她点进校外业界导师的界面,却是一片空白,无人可选。
在卢美的学院,新生一进校就开启“全民学术”局面,按照规定,专硕生和学硕生都需要发表论文才能具备毕业条件,其中,专硕生的发表要求是一篇核心期刊或两篇普通期刊文章(后因疫情降低标准)。找选题、发论文成为一群专硕生的日常。
对于3年学制,她认为,在更充裕的时间里,学生可以有潜心学习的机会,也能充分认识自己适不适合做研究。但卢美也坦言,她和身边同学对学院专硕教育不满的主要原因在于,“不论师资配置、课堂教学还是毕业考核,专硕的培养方式都没有和学硕区别开来。”
她进一步解释说,在越来越“卷”的大环境中,比起学制本身,大家的压力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