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4月12日18時,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顯示,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近5億,為499,748,065例。
但據《柳葉刀》最新研究,在Omicron成為主要流行株前,全球總人口的43.9%者,即33.9億人,至少感染過一次新冠病毒。算上重複感染,全球感染人次超38億。
該研究還發現,新冠病毒的有效傳染數和人群總免疫力沒有明顯關係。在總免疫力達80%時,病毒傳染數未出現明顯下降。
研究稱,這些結果提示,面對新冠病毒不斷變異和疫情繼續流行,各國和地區應該制定更有針對性的防疫策略、優化疫苗接種,尤其要關注感染高風險人群。
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告訴“醫學界”,上述研究是跨界專家依據資料模型進行的,不能簡單推導為“總免疫力無用”。
“提高免疫力的目標之一,是為防住重症、死亡。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從真實世界資料看,是可以達成的。”金冬雁教授表示。
2021年4月,全球單日新冠感染達峰值
上述研究由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下屬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領銜完成。它自稱是迄今,首次基於全球人口、對每日和累計感染進行的綜合分析。
其資料來源於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資料庫,以及全球190個國家和地區的官方統計等。
建模分析結果顯示,2020年4月中旬,全球每日感染數首次超過300萬例。6周後,這一數據翻了一番。
感染峰值出現在2021年4月,飆升至每日約1700萬例的高位。
研究稱主要推力來自印度,據BBC報導,該國出現第二波疫情,日增確診數爆發式增長,醫療資源告急,恒河沿岸堆積起屍體。
研究發現,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感染率,存在顯著差異。
南亞是所有區域中感染數最多的,累計感染人次達13.4億。但感染率最高的地區在非洲地區,其中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感染率為79.3%。
同時,全球感染率最低的地區是東亞、東南亞和大洋洲組成的亞太地區,感染率為13%。這些差異或源於季節、社交距離、戴口罩、出現免疫逃逸的變異株等影響。
總免疫力高,病毒仍在傳播
研究還討論了Re值(R effetive,有效傳染數)在疫情大流行20個月內的變化。結果表明,Re因時間、地區不同,從0.1到2.0不等。
根據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傳染病動力學中心解讀,R0是基本傳染數,是指“在沒有任何防疫之下,病毒會傳播給多少人”。
病毒傳播一段時間或接種疫苗後,一部分人產生免疫保護,此時就要看Re值,從而瞭解1名感染者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將病毒傳播給多少人。
Re<1,說明病毒傳播被阻斷,感染數會逐漸下行。
根據《柳葉刀》最新研究,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累計感染人口比例,存在很大差異。
截至2021年11月14日,不同國家和地區至少感染過一次新冠的人口比例,從不到1%到超過80%。
其中,有40個國家和地區的累計感染率高於70%。有39個國家和地區的感染率低於20%。
理論上,感染率越高,意味著當地有更多人通過自然感染、獲得免疫力。但前述研究並未發現這一關聯。
其結果表明,
在人群總免疫力低於10%的國家和地區,僅39%達到Re<1。
在人群總免疫力為10%-20%、20%-30%的國家和地區,Re<1的地區占比數,增至56%和65%。
但隨著人群總免疫力進一步提升,Re值開始浮動。
在人群總免疫力為30%-60%、60%-70%,以及>70%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有55%、60%和72%的達到Re<1。
研究還稱,即使在人群總免疫力>80%的地區,未觀察到Re值突然下降的跡象。
還有希望“群體免疫”嗎?
上述研究發佈後,引起廣泛關注。尤其是總免疫力和Re值“脫節”,被指“無論是自然感染還是接種疫苗,都無望達成群體免疫”。
美國生命科學網站STAT於今年3月末發文稱,新冠疫情大流行至今,“群體免疫”被廣泛理解為“通過疫苗接種,達到消除病毒傳播的閾值”。
達不到阻斷病毒傳播的目標,“群體免疫”就被視為失敗。
2021年5月,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AnthonyFauci)提出,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口達到一定比例後,就會看到“病毒傳播幾乎消失”。
但到今年1-2月間,福奇改口稱,新冠病毒或將“感染所有人”。
金冬雁教授認為,從新加坡、中國香港等真實世界資料看出,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只能減少並不能完全杜絕再感染或突破性感染,但在保護重症和死亡方面卓有成效。
這恰恰是因感染或疫苗所產生的免疫力在發揮重要作用。
他指出,新冠病毒的突破性感染特徵完全不同于無免疫力時的感染。前者不會造成嚴重後果、巨大損失。一個重要評判標準,就是突破性感染新冠後的死亡率,低於流感。
新加坡資料顯示,在80歲以上人群中,接種三劑疫苗者感染新冠後死亡率為0.45%,而未接種或接種一劑疫苗者,感染後死亡率升至14%,之間相差31.1倍。
中國香港的資料也表明,在80歲以上人群中,接種三劑滅活或mRNA疫苗,感染新冠死亡率為1.07%,而接種兩劑、一劑及未接種疫苗者,感染後死亡率分別為3.47%、6.11%和15.68%,接種3劑與未接種之間相差14.7倍。
“只要我們對Omicron和未來的新型變異株,保持良好的總免疫力,我們就會很幸運。這種疾病將是可控的。”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SHTM)傳染病流行病學教授大衛·海曼(David Heymann)表示。
《柳葉刀》針對上述研究配發評論也指出,該研究使用了一個“最簡單的方法”評估總免疫力,或存在不當。
“但相關研究有助於發現,哪些國家和地區能夠將病毒傳播保持在較低水準。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索,從這些成功案例中吸取經驗。並在那些重複感染率高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測量,尋找一些關鍵點,以摸清哪些地區在未來會面臨更大的傳播風險。”配發評論稱。
資料來源:
1.Estimating global, regional, andnational daily and cumulative infections with SARS-CoV-2 through Nov 14, 2021: a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Lancet. doi.org/10.1016/S0140-6736(22)00484-6
2.How to interpret the total number ofSARS-CoV-2 infections. The Lancet. doi.org/10.1016/S0140-6736(22)00629-8
3.COVID-19 will continue but the end of thepandemic is near. The Lancet. doi.org/10.1016/S0140-6736(22)00100-3
4.How we got herd immunity wrong. STAT
5.coronavirus.jhu.edu
6.COVID-19 Vaccines and Herd Immunity.Harvard T.H.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