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第七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讲年轻人消费的话题时表示,建议给中国40万博士生每人每月1万块的补贴,不能让他们“像乞丐一样在研究工作”,这样可以把这些博士生真正培养成顶级人才,让他们安心进行研究。这一言论引发网友关注,有人表示赞同,也有人认为每月1万元补贴的标准太高。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 视频截图
近日,红星新闻从国内多所高校在读、已毕业博士生那里了解到,他们读博期间都会有补助金,但是金额不等。除去学费,有些人可以“月入过万”,但是也有很多人每月补助金额不到2000元。
11月29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给每个在读博士生每月发放1万元补助金,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博士生补助金应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不能仅靠补助金来吸引人才。”
“像乞丐一样在研究工作”
大学校长建议博士生每月补助1万元引热议
“中国40万的博士生,像乞丐一样在研究工作,他们每个月的收入就是3000多块钱,3000多块钱在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地方,就是像乞丐一样地生活,我说能不能给他们增加10万块钱,使他们每个月的收入达到1万块钱。”11月26日,第七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的这一段发言引发大家关注。他称,这部分需要增加的财政支出是每年400个亿,400个亿在刺激计划中不算什么。这样能把博士生真正培养成顶级人才,让他们能够真正安心地进行研究。
武汉一所高校的历史学博士唐同学告诉红星新闻,刘校长的初衷是好的,实现起来却有难度。“现在很多大学的讲师一个月其实也就刚刚能拿1万块钱左右,在读博士一个月1万元还是不太现实,但是如果提高对博士生的补助,确实能够让他们少一些生活上的负担,能更好地进行学习研究工作。”
红星新闻注意到,据《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文件,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调整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用于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范围覆盖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其中规定,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博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2000元,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
而一些学校为了吸引优质生源,也曾经发布过自己的研究生补助标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0年曾发布公告称,对于优质生源博士阶段开始,“每人每年保底收入10万元人民币(助研费+助教费+奖学金)。”
在读博士每月补助多少?
有人“月入过万”,有人不到2000元
11月29日,红星新闻采访了国内部分高校在读或者已经毕业的博士。他们表示,读博的时候都会有奖学金和补助,但是金额不等,一般包括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学校或导师发放的补助金,以及他们在学校担任“三助”的补贴等。有些人已经实现“月入过万”,但是还有一部分在读博士每月补助还不到2000元。
↑资料图片 图据IC photo
在北京一所“双一流”大学读博的霍同学告诉红星新闻,他们学校的博士补助大概由几部分构成,一是国家补助,二是学校补助,三是导师或者实验室补助。“一般来说,国家补助没有附加条件,学校补助可能要求做个助教或者辅导员一类,导师和实验室的补助就千差万别,但是相对来说,文科专业有第三部分补助的不多。”霍同学说,据自己了解,学校文科博士的补助一般是一个月3250元。另外就是读博的学费部分,学校是个人先交学费,但是这部分费用会和补助一起返还给学生。
霍同学所在高校的隔壁是一所理工类院校,霍同学也有朋友在那里读博,“他们好像要高一些,每个月在5000元左右。”
该理工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名在读博士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己日常的各类补助在6000元左右,做实验室项目的时候补助相对来说会更高一些,多的时候各类补助加在一起甚至可以过万,“但有实验室项目会更辛苦一些,假比较少,每天还要去打卡,很多时候寒假也只放7天。”
3年前从陕西一所师范类高校文学专业博士毕业的刘女士告诉红星新闻,自己在学校读博的时候因为拿到的是一等奖学金,每年1.5万元,这部分金额和学校一年的学费相同,所以用奖学金抵消了学费,但是剩下的补助不多,每个月不到2000元。“我是工作几年后辞职返回学校读书的,工作那几年攒下了一些积蓄,但是读书的这三年还是相对清贫,好多硕士毕业就读博的同学没有什么积蓄,大多都是靠家里给生活费。”
武汉一所高校的博士生唐同学告诉红星新闻,对一些在读博士生而言,每月的补助还达不到2000元,甚至只有1000元出头。“我是学历史专业的,以我们学校为例,大多数博士生都有奖学金和助学金,但是这部分费用基本都用来缴纳学费,剩下的补助就会比较少,基本上达不到2000元。理工类博士的补助可能会高一些,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给导师做项目,导师来发放补助,但是学生会比较辛苦,甚至还需要去实验室打卡,假期也比较少。”
唐同学还表示,很多人读博的时候就已经过了25岁,生活上还需要家里补贴,但是大家觉得博士毕业都能找到一份工作,所以暂时清贫一点也能够忍受。实际上,他们更在意的是能不能早早毕业。
不同高校生均预算有差异
教育专家:补助金不是调节教育均衡的方式
今年9月,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发布会披露了相关数据,2021年,全国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普通高等学校为22586元。
红星新闻注意到,各高校之间的总预算额、生均预算也有比较大的差异,这或许也导致学校在为博士生发放各类补助金时存在差异。在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直属高校预算中,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例,两所高校总预算分别为362.11亿元和219.29亿元,分别排在全国第一和第三位,生均预算分别为63.17万元和47.55万元,吉林大学和兰州大学生均预算分别为14.86万元和14.81万元,东北林业大学的生均预算则只有7.66万元。
红星新闻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地、各高校甚至学科间,博士生的日常补助金额也有比较大的差异。
上海一所高校的文科在读博士李同学表示,自己刚读博时,前两个月每月补助是1820元,第三个月开始是2320元;从第二学期开始,学校涨到了3320元,另外导师还会每个月给2000元的补助。“我个人感觉这个金额算是比较多的,我还有大学同学考去湖北那边读博,但是每个月的补助金不到2000元。”李同学说,即使是同一所学校,理工科的博士补贴也要比文科博士多一些,他所在的学校就会多近2000元。
储朝晖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如果笼统地说给所有在读博士生每个月发1万元的补贴是不太现实的。“首先,这个费用由谁来承担是一个问题,其次,还涉及到是不是真的需要发放这样的补助,是不是真的能够促进在读博士的科研、生活。”
储朝晖认为,对博士生来说,每个月3000元的补助金额是比较合理的,博士补助金能够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所需就可以了,这个金额相对来说并不算少。
对于各学科、各地博士生补贴不平均的情况,储朝晖表示,这样的不均衡其实一直存在,不能通过发放补助金来维持这种平衡,而是需要从政策、资金、教育资源等各方面去均衡统筹。
红星新闻记者 杨雨奇 特约记者 水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