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也是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粮食连年丰收、储备充足、供应充裕。但全球多地遭遇极端天气,叠加地缘政治、多国限制或禁止粮食出口等因素,或加剧今年全球粮食供需紧张形势,增加我国粮食安全的外部压力。
从国内来看,今年我国粮食生产也面临多重考验,如去年多个粮食主产区遭遇罕见秋汛,冬小麦晚播;又如今年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推升农民种粮成本;再如今年夏季南方多地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多地最高气温达到甚至突破历史极值等。
稳定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供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措施。面对多重压力,今年夏粮、早稻增产丰收,秋粮收获已近尾声。据农业农村部11月7日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已收获12.37亿亩、完成94.7%,进度同比相当,全国秋粮丰收在望。
全球粮食供需紧张对我国粮食供应影响如何?为应对国际粮食隐忧我国做了什么?11月江南、华南等地气象干旱仍将持续,是否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全球粮食危机风险影响有限
日前世界气象组织在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上发布的《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指出,今年的极端热浪、干旱和破坏性洪水已经影响了数百万人,并造成数十亿的损失。
近日,中国银行(601988)研究院分析称,全球气候连续三年出现拉尼娜现象,为逾20年来首见,多国出现洪水、旱灾的风险增大。除中国以外,全球主要粮食生产国同样遭遇极端天气,给粮食生产和供给带来极大不确定性。
具体来看,据美国旱情监测数据,截至8月底,全美干旱区域面积占比达64.43%,其中极度及异常干旱面积占比达13.05%。美国前十大主产区中的玉米、大豆受干旱影响的比例约为23%和13%。欧盟联合研究中心预测,欧洲47%的地区处于干旱“警告”状态,17%的地区处于“警戒”状态,预计欧盟玉米产量较五年平均值减少15%。另外,印度、非洲等地今年也遭遇大面积干旱,影响粮食生产。
《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显示,由于持续的干旱和其他复合因素,在2022年6月之前,估计有1840万至1930万人面临粮食“危机”或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水平。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的《谷物供求简报》,2022年全球谷物产量最新预报数为27.64亿吨,较2021年下降1.8%。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赵霞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近几年极端气候频发,不过从全球粮食总产量数据来看,极端天气不是全球粮食减产的全部主因。从联合国粮农组织产量调减原因来看,极端天气和地缘政治是其衡量粮食产量条件的主要因素。
光大证券分析认为,全球粮食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使其容易受到外部扰动,因此全球粮食危机往往与地缘政治、石油危机等叠加产生,其背后也有美国粮食霸权的影响。
聚焦我国粮食进口情况,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0月我国粮食进口759.3万吨,环比下降34%;今年1-10月我国粮食累计进口12233.4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11.3%。
赵霞认为,粮食进口数据下降背后,一方面是由于进口成本显著增加,进口量虽然下降了,但进口金额却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国际物流渠道的不畅通也是粮食进口量下降的原因。
赵霞表示,当前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国内粮食价格受世界粮食价格影响有所上升,但波动相对平稳。得益于国内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庞大的国内粮食储备,国内粮食供应还是非常有保障的。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撰文指出,发展农业生产,有效增加粮食供给,是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的根本途径。在极端异常灾害天气多发重发的情况下,一方面需要坚定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则需要提高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就我国而言,“十四五”规划在部署“三农”工作时首先强调的就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并从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农业良种攻关、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具体安排。
7月20日,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注重粮食生产能力提升,抓住种子耕地两个要害,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育种创新,提升粮食产能。“现在看,我们这点做得很好。”曾衍德还补充说,去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远高于世界公认的安全标准。
在保障粮食生产之外,赵霞指出,在粮食储备方面,我国通过扩大粮食储备规模、优化粮食储备结构、改善粮食仓储设施、提升粮食仓储技术等有力措施保障粮食安全。另外,在粮食交易方面,我国加强粮食国际合作、规范国内粮食交易市场、完善产销对接等有力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整体而言,我国粮食生产“十八连丰”,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是世界第一粮食生产国,同时每年还会进口大量粮食,粮食储备殷实。
具体到今年,我国粮食生产面临极端天气、农资价格上涨等多重压力。
对此,李国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南方高温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有限,因为我国地域广,粮食产量有增有减,但总体以增为主。在出现极端高温干旱的长江流域,完全减产或绝收的面积有限,我国通过系列抗旱措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水利灌溉等系列措施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另外,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也对冲了部分单产下降的影响。
日前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指出,10月我国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气象干旱持续,目前甚至存在中到重度的气候干旱,特别是江西中部和南部、湖南中南部、广西东北部、广东北部、重庆中部等地有特旱。预计11月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总体不利于干旱缓解。
我国水稻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南方。上海钢联(300226)农产品(000061)事业部稻谷分析师岳姝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庆前后我国稻谷大范围收割,市场迎来新粮集中上市期,从目前上市质量看,晚期上市稻谷质量高于早期。截至目前,全国多地新季稻谷收割完毕,晚熟地区预计将于11月中下旬结束。由此来看,目前的天气对稻谷市场影响甚微,适时的高温天气有助于湿粮晾晒。
(作者:李莎 编辑:包芳鸣,见习编辑张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