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便利店、自动驾驶汽车、AI问诊……近年来,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据艾瑞咨询预计,2025 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4532.6 亿元,其中,计算机视觉是人工智能的基础领域,市场潜力巨大。作为A股第一家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上市公司,格灵深瞳掌握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核心算法技术。
近日,格灵深瞳创始人、CEO赵勇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格灵深瞳以“让计算机看懂世界,让AI造福人类”为企业愿景下对人工智能的探索与实践。
让计算机从看见世界到“看懂”世界,格灵深瞳交成绩单
计算机视觉技术是智慧物联网时代最大的数据入口,拥有广阔的应用场景。“看见”这个世界并不难,但“看懂”这个世界却非常难。
作为国内计算机视觉行业和算法技术的早期探索者和实践者,赵勇向记者透露,在2009年-2012年期间,他与硅谷的同事发现,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数据和计算资源,可以把神经网络规模做的非常大,且技术描述能力也随之大增,能够有效描述目标问题。“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梳理好合适的数据资料,定义好合适网络规模特点,交给计算机自学。”这一技术突破,标志着计算机视觉可规模化生产。
2013年,赵勇回国创立了格灵深瞳,公司成立9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地研发与创新。通过感知物理世界中的人、车、物、场等的基础属性、特征、行为信息,同时深入挖掘内在的关联、关系等多维图谱,让计算机“看懂”世界。
格灵深瞳基于深瞳大脑学习平台、高性能计算平台、智能大数据平台构造低成本、高性能、可扩展的视觉计算系统,为各行业深度赋能,提供云、边、端一体化的体验。目前,已在智慧金融、城市管理、商业零售、体育健康、轨交运维等多领域布局。
在大数据方面,过去都是拍摄录制下来由人分析察看,伴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城市里每天产生的视图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人分析的速度已远远跟不上,如何对视图数据进行结构化分析,并解析出其中的有效价值,已成为高效处理海量视图数据的关键。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大数据产品,如:城市管理、交通治理、工业质量管理、商业精细化管理提供的管理、分析和决策工具,能帮助客户大规模的将原始视频数据结构化。
在机器人方面,机器人大多只能在单一的场景中工作,当环境变复杂,过去的智能系统无法处理,格灵深瞳这两年把计算机视觉用在轨道交通的运维检测,帮助工业领域的机器人性能突飞猛进,自研列车故障诊断人工智能算法引擎,关键性故障检出率99%,测量类项点精度达到亚毫米级,随机变形类项点精度达到毫米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人机交互方面。2022年服贸会期间,格灵深瞳推出的大规模沉浸式人机交互系统“大宇宙”,让整个互动空间变成了一台计算机,只要游客走进这个空间,计算机视觉技术就能捕捉他的身份、位置、姿态动作,进行互动。
而这些产品中,有一部分就是格灵深瞳基于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打造的解决方案,赵勇表示,昇腾AI正推动着大数据、机器人和人机交互快速发挥出更多价值。
格灵深瞳携手昇腾AI,共推人工智能发展
格灵深瞳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与积累,已有效掌握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并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投入研发和部署应用。2019年,格灵深瞳开始基于昇腾AI进行算法适配与开发,今年4月,格灵深瞳与华为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在金融、交通等领域形成优势互补,双方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紧密合作。以灵犀数据智能平台为例,该平台可以基于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Atlas 300I Pro推理卡的AI推理和视频编解码能力,以视图数据深度应用为核心,集视图解析、比对、数据分析于一体,可实现视图信息的关联分析与应用,赋能人工智能产品及解决方案的开发。在大大提高视图检索效率的同时,能有效减少因寻找价值数据所消耗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该方案至今,已在四川、河北、天津等全国多省市完成落地。
格灵深瞳聚焦于计算引擎和AI应用,其基于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打造的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等解决方案,算法引擎效能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赵勇表示,“昇腾AI生态系统已经初步体现出世界一流的性能,格灵深瞳与昇腾AI深度合作模式非常成功,如果一个城市引入昇腾AI生态系统,我们不必参与销售,格灵深瞳的计算引擎、算法就可以在引入方案过程当中落地。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作为国内AI领域代表性企业之一,日前,格灵深瞳发布的2022年中期报告也吸引了行业关注。中报显示,公司研发投入达到 5710.11 万元,占营业收入的48.73%。对此,赵勇指出,“作为一家科创企业,格灵深瞳未来还会持续加大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把握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等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推出更多可信赖的人工智能产品。”
赵勇表示,格灵深瞳作为昇腾AI生态的重要参与者与共建者,未来将继续结合格灵深瞳的算法软件优势和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优势,一起打造面向不同行业的人工智能联合解决方案,共同建设繁荣可持续的昇腾AI生态,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的无限可能,以人工智能技术带动数字经济发展,持续加速人工智能面向行业的落地。 (记者 王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