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 付克友
12月14日,雅培中国发布声明,雅培营养品将进行业务调整,重点发展医学营养品业务,并将逐步停止中国大陆市场的婴幼儿和儿童营养品的运营和销售。
尽管雅培婴幼儿奶粉的撤退并不让人意外,但它仍然具有标志性意义,那就是它证明洋奶粉的“品牌红利”终于来到临界点。
从此,在中国大陆的奶粉市场上,可以不再以国产奶粉和洋奶粉来做品牌区分,而让各品牌回归到平等竞争的地位。
雅培撤退源于竞争力趋弱
雅培的公告很是耐人寻味。它说,过去数年雅培婴幼儿和儿童营养产品在中国大陆市场上“参与了激烈的竞争”,而且消费者对婴幼儿以及儿童营养产品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因此不得不作出这种调整。
前者是从供给层面说的。的确,婴幼儿奶粉是充分竞争的市场,要面临激烈的竞争。竞争有多激烈呢?据统计,2017年,雅培奶粉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5.4%,还能排名第5;然后就每况愈下,2019年降到4.9%,2020年降至4.1%,2021年降至3.6%。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已滑到了3.1%,排名跌至第9。
雅培市场占有率下降也意味着竞争对手市场占有率上升。激烈竞争,很难说是落败的理由。它反倒是说明对手变得更强大。
至于“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变化”,有两个因素。一是总体需求量的变化,中国出生率下降,婴幼儿人口数量降低,必然带来婴幼儿奶粉需求降低。不仅雅培,而是所有奶粉品牌都面临这种趋势。二是婴幼儿奶粉品质变化,也就是中国消费者对奶粉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键在于品牌是否能够跟上和满足这种需求的变化。
在“品质变化”方面,雅培需要反思。因为近年来雅培的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2020年8月,中国香港消委会通报15款婴儿配方奶粉样本检测出含有污染物氯丙二醇,雅培旗下的一款产品名列其中。2021年5月,雅培一款奶粉产品中检查出香兰素,被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罚900多万元。
对于食品行业,尤其是婴幼儿奶粉行业来说,安全问题是品牌的立足之本。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就是对这个问题越来越敏感,要求越来越高。所谓优胜劣汰,本质上就是能否跟上这种变化。雅培没有跟上这种变化,反而在品牌营销上打擦边球。比如,雅培在其官方网店开展的直播活动中,违反食品安全法和广告法,虚假宣传“改善生长发育”和“通便”,而被市场监监管部门罚款20万元。这就有些不思进取了。
这些问题频发,必然带来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危机,让雅培奶粉的品牌竞争力雪上加霜。
当然,雅培奶粉的撤退也因此被认为是理智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扔掉鸡肋,将中心聚焦到其迅速增长的医疗器械和药品业务上。
雅培所谓“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变化”,其实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洋奶粉品牌在中国市场日趋祛魅,中国消费者不再对洋奶粉品牌迷信。也就是说,不只是雅培的品牌竞争力在趋弱,许多洋奶粉品牌竞争力都在趋弱。雅培只是洋奶粉品牌“失势”的一个缩影。
2016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份额前5名均为洋品牌。在这之后,国产奶粉品牌不断崛起。2021年,内资奶粉品牌份额已经提升至55%+。当下国内奶粉市场份额的冠亚军都是国产品牌,飞鹤以高达20.4%位居第一,伊利(含澳优)也达到了14.4%。
品牌红利不可能吃一辈子
如果问洋奶粉和国产奶粉的攻守易势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当然可以说,国产奶粉争气,品质越来越高,品牌越来越有竞争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洋奶粉的“品牌红利”正在走向衰退。
品牌是有“红利”的。品牌资产越是丰厚,红利也就越多。打造品牌,也就是对品牌进行投资,所形成的品牌资产,会持续产生源源不断的红利,如同存入银行的财富。
曾几何时,洋奶粉品牌拥有一笔丰厚的无形资产,就是消费者对洋奶粉的“超额信任”,乃至崇拜。洋奶粉比国产奶粉好,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和认知,去海外代购洋奶粉甚至成了一门火热的生意。
不得不说,相当长时期洋奶粉在国内市场,就是享受了这样的“品牌红利”而所向披靡。而当年受三聚氰胺安全事故影响,国产奶粉品牌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进一步加剧了两相对比的“马太效应”,强化了洋奶粉的“品牌红利”。
雅培奶粉当然是这样一种“品牌红利”的受益者。这种“品牌红利”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即便它早就问题缠身,都不影响在中国大陆市场的风光。
比如,三聚氰胺事件,雅培其实也并不能洁身自好。2008年11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检出美赞臣和雀巢奶粉含微量三聚氰酸,雅培自查也发现三聚氰胺。2012年3月,雅培被消费者质疑产品质量问题,一度引发大量关注;同年,国家发改委以违反《反垄断法》对雅培进行处罚,处罚金额高达7700万元;2013年,雅培奶粉还卷入恒天然毒菌乌龙门事件。而雅培并没有因此伤元气,可以说很长时间,它都搭乘了洋品牌的“便车”。
事实上,这样的“品牌红利”不可能吃一辈子。国潮涌流的背景下,随着国产奶粉质量越来越过硬,国货自信也水涨船高,作为“洋品牌”的“集体红利”在消失。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往品牌的“银行”里存入更多的品牌资产,相反还不断透支,只能坐吃山空,黯然收场。雅培为此提供了一个例证。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在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洋品牌还是占据了先天优势,国产品牌还难以抗衡。在洋奶粉“品牌红利”的临界点之后,如何从整体市场份额向高端市场延伸,是国产品牌需要完成的任务。
后面考量的就不再是洋品牌或国产品牌的光环,而是要完全依靠自身的品牌竞争力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