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能开通刷脚服务?”“想采集用户指纹,还说的如此高大上。”“坏人剁我的手去支付怎么办?”
日前,“微信上线刷掌支付”引发市场热议。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微信刷掌支付”小程序目前已经上线,账号主体为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官方介绍为“伸手感应,识别支付”。不过,记者进入小程序后,页面提示“未开通微信刷掌支付,请在刷掌设备上开通”。
综合来看,对于刷掌支付这一新型支付方式,市场态度褒贬不一。有观点认为,掌纹的信息识别会比面部识别更容易,且安全性相对更高;也有人对这一新的支付方式充满担忧,抬个手钱就划走了,安全性如何保障;也有专家认为,其商用前景仍有待验证。
刷掌支付要来了?
继刷脸支付后,刷掌支付也要来了?
公开资料显示,“刷掌支付”是由腾讯优图和微信支付合作推出的新支付方式,用户开通微信刷掌支付功能后,只需要在掌纹识别区进行扫描,即可完成商品的支付。
从识别方式来看,刷掌设备由微信支付提供,设备上设有显示屏和掌纹识别区,用户开通微信刷掌支付功能后,只需要在掌纹识别区进行扫描,即可完成商品的支付。腾讯已在部分地区推广非接触式刷掌支付,在授权场景中,可以通过手掌识别快速完成付款或者身份验证。
实际上,早在2021年8月,微信就开始内测“刷掌支付”。当时,微信曾回应表示,刷掌支付仅为微信内部技术预研,未开启测试,也无应用计划。
此后,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便申请了多项刷掌支付相关的专利及商标。例如,在专利方面,企查查信息显示,腾讯已申请了识别模组及掌部生物信息识别设备、刷掌设备、识别设备和支付设备等专利。
其中,在关于“刷掌设备”的摘要中显示:“刷掌设备包括壳体、PCB和摄像头。PCB和摄像头均位于壳体的内部。壳体具有取像窗口,摄像头朝向取像窗口,且摄像头在取像窗口的投影相对于取像窗口的中心点向下偏移。用户在刷掌时,会将手掌的A点对准刷掌设备的取像窗口的中心点,而实际上摄像头正对A点下方的某点时,拍摄得到的手掌图像的质量较高。本公开提供的刷掌设备通过设置摄像头在取像窗口的投影相对于取像窗口的中心点向下偏移,使得当用户将手掌的A点对准取像窗口的中心点时,摄像头所正对的手掌上的点位于A点的下方,从而,使得刷掌设备拍摄得到的手掌图像的质量较高,有利于提高刷掌设备的识别速度和识别准确率。”
而在商标方面,今年8月以来,腾讯已申请“微信刷掌支付”、“微信刷掌服务”、“微信刷掌”等多项商标。
安全性如何保障?
目前移动支付中生物识别技术主要有五种,具体包括指纹、人脸、声波、虹膜、静脉等。
在市场专家看来,刷掌支付与刷脸支付一样,均属于生物识别技术,根据目标掌纹图像区域进行身份识别,提高身份识别的准确度,并应用在支付领域。
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第一财经表示,单独从刷掌支付来看,有两个相对刷脸支付的便利性,一是在疫情期间不用摘下口罩,二是能够和手势等主观因素相结合,在个人隐私保护愈加重要的今天,可能更加容易让用户接受。“不过,后续的普及也需要面临和刷脸支付推广相同的问题,比如机具的推广和布设,再比如用户的使用习惯改变等等。”
2021年央视315晚会的第一弹就曾指向了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不少商家在各自的门店、卖场大量布局人脸识别摄像头,未经消费者同意,海量抓取消费者面部图像,用于精准促销赚取利润。
随着受众保护隐私的意识逐渐增强,这也让不少网友对刷掌支付安全与隐私产生了担忧。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第一财经表示,刷掌技术在提升金融服务便捷性的同时,存在一些应用风险。如信息泄露风险、算法漏洞风险等。支付机构、商业银行应正确把握安全与发展、风险与创新的关系,认真落实相关要求,确保新技术、新产品安全合规,并在充分告知风险的情况下为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
“安全性上,监管机构实际已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比如对数据保护方面的治理,对个人隐私获取的监督等。行业组织也应该牵头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和应用门槛。同时,科技企业也要对用户隐私问题重视,防止信息滥用,遵循‘最小、够用’原则,从源头上杜绝信息的滥用和丢失。”王蓬博说。
会否改变现有行业格局?
近年来我国生物识别行业迅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上线刷掌支付功能到底是商家噱头,还是会改变支付行业现有格局,也引发了市场的关注。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于4月发布《关于2021年移动支付用户问卷调查的报告》显示,95.7%的移动支付用户最常使用扫描或出示条码完成支付,较上年基本持平。同时,移动支付用户对生物识别信息安全问题仍然保持高度关注,希望相关方结合防疫常态化背景,优化支付流程,不将刷脸作为首选验证方式,增加刷脸支付的交易验证流程,给予客户充足的时间核对交易信息和确认交易意愿。用户希望生物识别信息数据库由国家相关机构掌握,做好生物信息安全存储,确保个人生物信息安全,并向社会公众充分宣传,向移动支付用户普及相关信息。
“刷掌支付应用前景有待验证。”王蓬博认为,对于支付来讲,每一次的技术进步后,支付介质和鉴权手段都会相伴发生改动,从生物识别技术本身看,是技术进步后社会对底层支付系统相应进化的需求。生物识别技术确实是支付介质随着科技进步而变化的未来趋势之一,并且趋势是不可逆的。
董希淼建议,金融金融管理部门应加快出台并不断完善生物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应用规范、技术标准等,推动各类参与主体提高认识,共筑支付安全防线。消费者要全面看待技术创新和应用,增强识别和防范诈骗的意识和能力,并妥善保护好个人敏感信息,降低信息泄露风险,守护好“钱袋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