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杭州在国际教育方面的努力让人刮目,“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和“引进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多次被列为重点工程。在一系列举措推进下,杭州的国际教育市场在课程和出口方面更加多元。据杭州市教育局统计,近年新引进35岁以下青年人才近50万,也在需求端为当地国际教育市场快速发展加码。
为让不同需求的择校家庭都能在本地及周边近百所国际化学校中找到相匹配的学校,11月12日,新浪教育、微博教育、择校行联合主办的“新浪&微博2023国际教育秋季巡展”落地杭州,现场吸引了近千组家庭慕名前来逛展。
转轨国际教育,家长对孩子是否能适应新体系、新环境总会存在一些焦虑。对此,绿城集团&绿城常春藤招办主任郭琨建议,在转轨前可以去理解国际教育背后的逻辑,并将其运用在家庭教育中。这能让家长转变自己教育思路,同时充分挖掘孩子的个性和天分,让家长的努力有的放矢。
杭州维翰学校&维翰融合教育副校长崔丽娜则建议已有目标学校的家庭,不能只看头部学生的成绩就做择校决定,还要看学校大部分学生的水平。能够帮助成绩不那么突出的孩子去到心怡大学的国际化学校,家长就无需担心它的办学高度了。
浙江育人学校国际部主任谢立远提示不知进入何种课程体系的家庭,教育可以有多元化的选项,在择校时也不必拘泥于主流的国际课程,适合孩子、能满足升学需要,让他们在过程性的评价体系中获得自我提升的课程都值得被选择。
杭州鼎文学校外方校长Alan Wilkinson和杭州威雅学校执行校长Tig Mooney从人文视角解读了择校的参考维度。Alan Wilkinson指出,家长要想找到最适合孩子的学校,就需要去感受校园和教育者的温度。比如,除完善的硬件设施外,校园的环境创设是否有人文气息,教育者否能做到以孩子为中心因材施教等。
Tig Mooney认为,教育是关乎于人的事业,一所具有人文关怀的学校能够做到尊重孩子的个性,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帮助孩子养成创新意识,为他们未来走上国际舞台做好准备。
但教育从来都不是学校一方的责任,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责任不应在孩子入学后减弱。新通青藤中心总经理李永才认为,留学准备是全家人的事业,家长要做好孩子的后援团,在做好经济后盾的同时,与学校一起,助力孩子成为具有独立生活和学习能力、领导力、高情商的综合素质拔尖型人才。
上海民办行中中学理事&常务副校长BANZ(英澳美)全球校区副总校长贺伟同样表示,教育需要家校合力,学校和家长是合伙人关系,目的是一起为孩子提供发展平台,让他们遇见我们所希望但从未遇见过的生活。
在家校如何协作引领孩子成功的问题上,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杭州学校高中部(国际课程方向)校长李渊强调,教育不是浇灌,而是唤醒和点燃。教育者要唤醒孩子身体里面与生俱来区别于其他孩子的优势,学校要做土壤,孩子在这里吸取成长所需要的养分,最终成为他本该成为的样子。
至此,新浪&微博2023国际教育秋冬巡展·杭州站圆满落幕。12月3日和12月4日,择校巡展将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返场,关注两地好学校的家庭可以把握住机会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