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陈霞昌
11月初,深圳南山科兴科学园,举行了一场名为“想象·现实·未来——让合成生物梦想照进现实”的研讨会。研讨会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包括华大研究院合成生物学主任科学家付宪,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辉大基因联合创始人杨辉博士,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赵素文教授,英国利兹大学刘健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司同研究员等业内知名学者和科研人员,就基因测序与合成的发展迭代史、计算生物学、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及自动化高通量筛选等进行了主题演讲。
在众多现场听众当中,刘建是最认真的一个。他是这次研讨会主办方之一,深圳瑞德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6年前创立的企业,已经成长为深圳合成生物行业领军企业之一。而在密集政策扶持下,深圳也已经成为国内合成生物产业最主要的聚集城市。
深圳成为
合成生物产业聚集地
什么是合成生物?
瑞德林首席科学家黄华博士告诉记者,学术圈内关于合成生物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容界定仍然非常模糊,但一致认为合成生物技术将对人类未来的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要赋予它一个简单的定义的话,黄华认为,合成生物是基于现代基因工程技术衍生而来的各种生物技术应用的统称,是一种生物的理性改造技术应用。
在深圳市发改委的一份文件中则这样定义:合成生物学旨在采用工程化的设计理念,按照特定目标理性设计、改造乃至从头重新合成生物体系,通过构造人工生物系统来研究生命科学中的基本问题或应对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这不是一个容易理解的学科,几年前甚至有些冷门。
刘建告诉记者,在他开始创业的时候,合成生物并不像今天这么热门。当时,他刚从某上市公司离职,联合黄华及其他四位合伙人,搭建了瑞德林的创始团队,正式启动创业之路。他们以“酶”筛选和改造为核心,先进行了无细胞合成,设计细胞外的反应空间,后续又延伸到细胞内代谢网络的构建。
在他开始创业的同一年,深圳出台了《深圳市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并明确,前瞻谋划和系统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中,生命科学领域4个,合成生物研究设施就是其中之一。
随后的6年,深圳在产学研方面持续发力,让合成生物产业获得了飞快的发展。
2017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便揭牌成立,合成所专注于人造生命元件、基因线路、生物器件、多细胞体系等合成再造研究,力争发展成为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合成生物学研发基地与产业创新中心。目前,该所已成长为国家合成生物战略科技力量,在生物功能分子合成进化、基因线路设计原理、酵母染色体合成等前沿项目上,已达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的层次。而后,国内首个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全球首个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内首个部市联动重点研发计划、全球首个合成生物学院相继在深圳落地。
首创“楼上楼下”
创新模式
除了出台多个扶持行业发展的政策外,深圳首创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则诞生了众多合成生物的明星企业。
2020年,深圳光明区政府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合作共建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打造“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让穿白大褂的和穿西装的在一栋楼里,楼上注重产业应用研究,楼下企业孵化聚集,打通从原始创新到推动创业发展的创新路径,这被国家发改委列入推广深圳经验47条中。”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深圳还建设了国内首个合成生物产业园、推出国内首只合成生物天使基金、发布国内首个支持合成生物产业政策,召开了国内最大合成生物产业大会,助力合成生物从科学研究到产业转化再到产业集群的两次跨越。
当前,深圳已经成为我国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最为迅猛的城市之一,在技术研发层面,深圳正着力打造全球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目前深圳已布局支撑合成生物领域快速发展的一套科技创新体系,包括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4家高校院校;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等2家临床机构;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等15家创新平台。
万亿美元市场待挖掘
合成生物产业的广阔前景,让全球多个国家都将其视为重点发展产业。在我国,目前已有广东、湖北、北京、上海、天津等10个省(区市)出台了有关合成生物学的规划和意见,强调了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并以其引导产业提升甚至产业革命的核心理念。而这其中,深圳成为最热门的产业聚集城市之一。数据显示,近三年,国内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有40%落户深圳。
刘建告诉记者,深圳当前聚集了全国半数以上的合成生物企业,产业链完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在基因测序、mRNA基因编辑,以及商业应用领域都拥有国内领先企业。
咨询公司麦肯锡曾经发布报告预计,未来全球物质投入中的60%和全球疾病总负担的45%,最终可能通过合成生物学方式解决,并预计在未来的10年~20年,合成生物学每年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将达到1.8万亿美元~3.6万亿美元。
基石资本PE组董事总经理魏婷对记者表示,合成生物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过去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中涉及到的各种物质大多数由石油化工法生产,但其实当中的60%~70%都可以用合成生物的生产方式来进行补充或者替代。换言之,可以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实现生产的技术变革。
尽管合成生物发展迅猛,但行业尚未出现绝对龙头企业。魏婷告诉记者,二级市场上比较纯粹的合成生物学公司,目前可能只有少数几家,一级市场的大部分合成生物学公司也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
黄华也认为,国外还没有出现这种有显著市场地位的、以合成生物技术为主导的龙头企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合成生物技术本身至今还不足够成熟,不能在各个生产领域以绝对的优势碾压现存的传统化工技术竞争者;另一方面则是合成生物技术工业应用的历史相对较短,纯粹做合成生物技术的公司还未能充分成长。
对于合成生物产业在深圳的发展前景,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认为,深圳高度重视合成生物学领域发展建设,已形成一套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在人才供给方面打造了一支以青年海归为主,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合成生物学领域研究团队;而在成果转化方面,打造了源头创新至成果转移转化一体化创新平台——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未来将建设合成生物产业园,全面推进技术产业转化、商业应用。
前景光明
值得耐心等待
政府层面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如雨后出笋,让深圳合成生物产业走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而经历了6年的发展,瑞德林也完成了多轮融资,确定了合伙人制度,并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多个荣誉。
即使行业前景光明,刘建也没有盲目乐观。他认为,合成生物学由多个学科交叉,这也意味着它不会是一个短期内就完善的学科,不管是学术,还是产业化,都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甚至可能会不断经历波峰和波谷。所以不管是政府,还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而深圳要想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合成生物,他建议可以进一步在产业政策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和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联系,同时加强支持产业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等。
“但合成生物的发展前景,值得投入和等待。”刘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