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隆基绿能(601012)宣布,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公司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达到33.9%,这也是目前全球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的最高纪录。此前,该纪录为33.7%,由沙特国王科技大学于今年5月实现。
光伏电池技术正快速迭代,从今年的情况看,P型PERC电池仍然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但随着N型电池技术渗透率提升,业内普遍预期明年N型占比将超越P型。
当然,无论是N型还是P型,都基于晶硅技术,钙钛矿电池则脱离硅基材料,有望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因此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需要指出的是,钙钛矿既有单节电池,也有与晶硅结合的叠层电池。
隆基绿能首席科学家、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徐希翔在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称,晶硅电池的效率极限是29.4%,未来量产有望达到28%。在徐希翔看来,过去一段时间,晶硅电池能够按照每年0.4%-0.5%的节奏提高效率,随着逐渐接近理论极限,提效节奏也开始变慢,一年可能只有0.3%甚至0.1%,“之所以做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是因为极限效率相比晶硅能够提高14个百分点,从29%左右上升至43%,这就能进一步扩展电池提效空间。”
在采访中,隆基绿能也透露了多个技术细节。徐希翔介绍说,此番创造新纪录的叠层电池,其底电池部分基于晶硅异质结技术,顶电池采用的是钙钛矿,这主要是利用了钙钛矿宽带隙的特征;他透露,除了钙钛矿,公司也在开发其他的宽带隙材料。
至于为何选择钙钛矿与异质结做叠层,徐希翔表示,一方面是异质结技术属于低温工艺,有利于钙钛矿薄膜生长;另一方面,虽然钙钛矿也能与TOPCon甚至PERC等技术进行叠层,但在两端叠层的情况下,其转换效率要比异质结叠层低2-3个百分点。徐希翔特别强调这是基于两端叠层的情况,如果是四端叠层或是其他情况就不存在上述限制。
隆基绿能研发团队负责人何博补充说,公司于2021年2月启动异质结电池项目,随后就开始了叠层电池研发。过去几个重要的节点包括,2021年6月实现23%的叠层转换效率,去年底达到29.55%,今年5月、6月又相继突破31.8%和33.5%,直至此番实现33.9%的效率。
何博透露,上述数据基于过去900余天生产的1700炉电池中总共约83000个电池片。同时,隆基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明年下半年目标将实现35%的转换效率。
无论是单节钙钛矿还是钙钛矿叠层电池,如何实现大面积制备都是核心问题,也是产业化无法回避的问题。在采访中,隆基绿能方面并未明确透露此番33.9%的效率纪录是在多大面积尺寸的电池上实现的。
但徐希翔还是提到,隆基绿能内部正在实施一个与钙钛矿相关的“K项目”,且已经处在准中试阶段,“‘K项目’团队已经可以做出0.2平方米的钙钛矿叠层组件。”
何博进一步补充说,去年,隆基曾在M6尺寸硅片上制备出四端叠层组件,并实现了26.5%的组件转换效率,相比现有晶硅组件23%-24%的转换效率而言优势显著,“我们认为做成大面积叠层产品是没有问题的,无论两端还是四端叠层,大面积都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关于“K项目”的情况,何博表示,隆基对于钙钛矿组件的量产时间及成本都做过核算。“我们认为钙钛矿组件的效率做到27%以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至于成本,由于钙钛矿本身成本比较低,在晶硅电池基础上叠加一层钙钛矿后成本也不会有太大增加,因此性价比有优势,此外,钙钛矿叠层电池未来会率先应用于高功率场景。”
钙钛矿产业化方面,业内已有不少进展。今年4月,极电光能总投资30亿元的1GW钙钛矿光伏产线开工,预计明年三季度投产;9月,协鑫光电中标了华能钙钛矿示范电站项目。
但在隆基看来,钙钛矿电池量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没有实证数据对钙钛矿的发电规律及可靠性进行完全掌握的话,我们是不会盲目量产的,我们认为(实现产业化)需要7年左右时间。”何博说道。
对此,徐希翔补充说,“未来7年,无论是钙钛矿或是其他宽带隙技术,仍然要不断地创新,从而解决长期可靠性等问题。”举例来说,当前晶硅组件首年效率衰减低于1%,未来生命周期中每年衰减在0.3%左右,但钙钛矿组件的衰减要明显更快,“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校对: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