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聚焦生物多样性大会)从昆明出发,同心共建美丽的地球家园——写在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一阶段)闭幕之际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10月15日,全球瞩目的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一阶段)在云南昆明落下帷幕。
来自140多个缔约方及3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共计5000余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加大会。大会通过“昆明宣言”,释放出全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信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愈加清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昆明出发,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全新开启。站在新起点上,国际社会应携手同行,同心共建一个美丽的地球家园。
命运与共、凝聚共识,携手以为天下计
滇池正静静等待老朋友。就在这几天,成群结队的红嘴鸥将从西伯利亚飞越千里来到此地越冬,延续它们与昆明一年一度的约定。
滇池之畔,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一场事关全球的国际性大会刚刚闭幕。谋划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1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
这是一次关键时刻的关键会议——
“关键时刻”是与会各方频频提及的一个热词。迄今为止,全球第一个以10年为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爱知目标”设定的20项目标没有一项完全实现。人类正站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到了决定未来走向阴霾还是光明的关键时刻。
这是一次特殊形势下的大会——
新冠肺炎疫情阴影笼罩之下,本应于2020年举行的会议,时间经历两次变更,代表出席方式几经调整。直到今年8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才最终决定,会议于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和2022年上半年分两阶段在昆明召开。
这是一次凝聚共识、共商未来的大会——
这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全球性会议。5000余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加大会,共同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
“昆明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推动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明确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主席指出。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世界的聚光灯下,习近平主席指明未来的方向。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说,生态文明是本着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从自身实践和传统智慧中找到的人类发展之路。
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兰贝蒂尼说,习近平主席在此次大会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向全世界传递了清晰的信息,我们需要发展,但今后的发展不应以影响和损害环境为代价。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指引中国不断开创生态文明的新境界,更将引领世界未来发展,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从昆明出发,习近平主席的话语通过视频信号传遍全球,中国与世界在此刻同频共振。
“大会再一次证明,保护自然健康单靠某一国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是一个事关所有国家乃至全人类的事业。”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视频致辞中说。
从中国和世界共同利益、全人类共同福祉出发,胸怀世界、心系人类进步事业,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展现出世界情怀,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胸怀与担当。
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注入政治推动力
大会开幕式上,《“象”往云南》宣传短片播出,看到人象和谐的画面,与会者脸上绽放出笑意。
网友说:“逛吃逛吃,一路溜达,大象之旅诠释了什么叫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前段时间,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政府和公众一路护象的行动,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大会期间,“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公布”的消息登上热搜,得到中国公众的广泛“点赞”,人们对越来越多青山绿水的期待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会场外,滇金丝猴、亚洲象、绿孔雀等野生动物元素的装饰,引得不少嘉宾拍照留念。
会场内,或谈经验、或提建议,线上线下的与会嘉宾纷纷发言。
5天来,大会议程满满——
高级别会议包括领导人峰会及部长级会议,多位国家及国际组织领导人出席峰会。
生态文明论坛共设置7场主题论坛,近2000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对话研讨。
5天来,大会成果颇丰——
大会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注入政治推动力,发布了“昆明宣言”,宣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新举措等。
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等……
共建美丽地球家园,中国不仅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更敢于率先作答。与会代表评价,中国发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强音。
世界自然基金会俄罗斯负责人德米特里·戈尔什科夫说,中国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这为全世界树立了榜样,希望更多国家为这一基金出资。
中国担当、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给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注入信心和动力。
“我宣布‘昆明宣言’通过。”
13日下午,随着COP15主席、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手中的会槌落下,这份最初由中国提出、凝聚各方广泛共识的“昆明宣言”在高级别会议上正式通过。
宣言承诺,确保制定、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
“宣言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前进方向。”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说,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去落实执行,真正作出改变。
倡议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全球生态文明;
发布碳中和目标下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相关宣言;
发表《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宣示》;
……
大会达成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反映了与会各方的共识,凝聚着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智慧。
“让COP15的一小步,成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一大步。”黄润秋说。
加强团结,携手同行,同心共建美丽的地球家园
此刻,云南白马雪山中,滇金丝猴正在林间自由腾跃。69岁的护猴员余建华在密林中守护着这些可爱的“雪山精灵”。
此刻,58岁的王明武还在长江上“漂”着。几十年来,他的“漂”没有改变,但他已从摇船撒网的捕鱼人变成了驾船巡防的护鱼员。
此刻,河北省塞罕坝上秋色正浓,塞罕坝林场的瞭望员紧绷神经,守望着这片林子的安全。
无数中国人正以自己的行动,守护我们可爱的家园。
“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语言,却有一个相通的声音叫‘妈妈’……”会场里,纯净稚嫩的童声唱出对地球母亲最深厚的爱。
这首《地球妈妈》,由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和妻子翁帆担任英文翻译,歌词饱含深情。
在此次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发出号召,构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
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表示,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我们所期待的可持续发展。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说,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上,无论经济实力、地理位置,所有国家都应负起责任,参与其中。
15日,生态文明论坛闭幕式上,来自科研机构、金融机构、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和媒体的5名代表郑重签名,共同发起倡议,呼吁各方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
让人欣喜的是,改变正在发生——
距离昆明3000余公里,俄罗斯“豹之乡”国家公园与中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合作,努力改善野生东北虎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力维护了其种群安全,野外种群数量不断增长。
普京在致辞中表示,俄方还计划在2024年前新建至少23个自然保护地,加强稀有动植物的保护,并计划于2022年举办有关保护老虎的国际论坛。
距离昆明5000多公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热带雨林正在不断退化。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马拉佩对习近平主席的话深有感触,“巴新需要全球合作伙伴。”这个热带雨林资源丰富的国家,计划逐步取消原木出口,同时开发太阳能(000591,股吧)、水利和地热能,降低碳排放。
距离昆明8000公里外,非洲萨赫勒地区,中国理念和技术元素已经深度融入非洲“绿色长城”工程建设。法国总统马克龙讲话中提到了这里,他呼吁全球已有的各类基金行动起来,提供资金支持,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护生物多样性。
大会上,一个数据令人倍感振奋——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公众对生态文明高度认同,约55%的公众认为保护环境会带来新的经济机会,前景会越来越好。
2022年上半年,大会第二阶段会议将在昆明继续举行,共绘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蓝图。第二阶段会议将共商“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框架”的制定被国际社会寄予厚望。不少与会人士表示对明年会议十分期待,“希望与大家在昆明相见!”
环球同此凉热。越来越多的积极信号,让人看到光明的未来——
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正在北京举办,共谋交通领域绿色发展。
再过不久,《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将在英国举办。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从昆明出发,秉持生态文明理念,携手同行,我们一定能建设一个美丽的地球家园!
记者:高敬、伍岳、谢希瑶、熊争艳、庞明广
海报设计:贾伊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