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陈慧娟
党的教育要我实事求是做人、做事、做科研。
——魏复盛
魏复盛今年83岁了,每天仍然保持着走五六千步的运动量。
作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顾问,他每周去站里工作,日常参与线上的学术会议,最规律的就是每日散步。
他喜欢这项心平气和的运动。也正是这样,他抱定初心、不疾不徐地走过了跌宕起伏的大时代。
出生于战乱,少时家贫,魏复盛靠着矢志读书报国的信念打动了私塾先生,才有了免费的书读。
魏复盛人物素描 郭红松绘
参加高考时突发高烧,与核物理系失之交臂,他又因化学成绩出色,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稀有元素化学专业录取。1961年,尚在读书的魏复盛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到铜陵冶炼厂的一次调研中,魏复盛第一次关注到工人的健康问题。“工人们在这里工作后,血小板会降低,身上会出红血点。”虽然当时还搞不清楚具体原因,但环境污染开始令他警觉。
1971年,北京官厅水库污染事件引起各方重视,并由此引发了全国性污染调查。彼时,魏复盛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进修,密切关注着调查工作,同时也了解到了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日本水俣病、日本富山骨痛病等环境公害事件。他深刻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今后一定要做环保”。
此后的两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我国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相继召开,全人类对于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
而魏复盛真正开始专职从事环保工作,已是20世纪80年代。在经济快速增长时,魏复盛冷静坚定地观察着背后可能产生的问题。
他是我国最早一批研究PM2.5对儿童肺功能影响的人。他重视环境领域天然的全球性,1992年,在研究经费紧张的条件下,他受命与国外机构合作,两年间对四城八校空气颗粒物PM2.5、PM10等进行监测,最终证实了细颗粒物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大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曾经,环保工作的推进无异于一场“马拉松”。魏复盛说,事情不怕慢。于是一次次提交课题报告,哪怕一次次被说“太超前了”;不论地方政府有顾虑,还是缺少经费支持,他总是迎着困难,一点点去“磨”,最终没有一个课题因为外部支持不足而搁浅。
20多年后,当我国急需制定PM2.5标准范围时,仍然参考着魏复盛当年一个个“小项目”的监测成果。全国工业污染源调查、粮食有机农药残留调查、土壤环境背景值……多年来,他和他的研究成果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更重要的是,他引领构建并推进了水质、空气、固废、土壤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而实用的监测方法体系与技术规范,对国家重要的环境决策提供了科学支撑。
从“小魏”到“老魏”,又成了“魏老”。1997年,魏复盛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后被授予了“环境监测终身成就奖”等众多奖项。他的名字越来越多地与“第一次”“填补空白”等联系在一起,但对于自己尚未出版的回忆录,魏复盛却取了一个朴实无华的名字——《实干环保》。他觉得,“这些平凡的实事”是几十年坚持,和大家团结在一起,踏实干出来的。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19日 01版)
[ 责编:张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