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11月2日起,我国中东部地区污染渐起,部分地区出现重污染。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组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气象中心、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专家进行会商,分析本次污染成因,预测近期空气质量。
此次过程中来自东南、偏东和西南方向的污染传输对北京市PM2.5污染的贡献约占七成。环渤海地区、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对区域内大气污染的贡献可见一斑,仍将是下一步大气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
原因1:气象条件持续不利,大气污染物不断累积
10月下旬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缺少系统性冷空气作用,污染其实一直没有彻底消散。11月初,偏南弱风、贴地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已维持近一周时间,导致污染物持续累积。11月1日,偏北风将京津冀地区的污染基本清除,但河南大部、湖北北部、安徽中北部受上游污染传输影响,空气质量达到轻-中度污染。11月2日至5日,区域转为弱偏南风控制,污染范围扩大、程度加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北部、湖北北部、东北地区均出现轻-中度污染,部分地区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水平。其间,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
截至11月5日7时,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长三角、长江中游和东北地区共有85个城市出现PM2.5污染天,6个城市出现PM2.5重污染天,PM2.5日均浓度峰值为174微克/立方米(襄阳,11月2日),PM2.5小时浓度峰值为248微克/立方米(锦州,11月4日19时至20时)。
北京市PM2.5浓度从11月3日上午开始持续上升;PM2.5日均浓度峰值为125微克/立方米(11月4日),小时浓度峰值为143微克/立方米(11月4日18时至19时)。
原因2:华北地区大雾,高湿诱发气态污染物二次转化和颗粒物吸湿增长
近几天,京津冀地区出现高湿大雾天气,促进气态污染物向二次颗粒物转化和颗粒物吸湿增长,造成PM2.5浓度上升、大气能见度明显下降。
典型城市的PM2.5组分特征显示,硝酸根离子是PM2.5的首要组分,占比约为45%,区域内机动车、工业等排放氮氧化物的二次转化是导致PM2.5污染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与10月下旬的污染时段相比,本次过程中硫酸根离子的占比明显增加,如北京市硫酸根离子占比由5%上升至10%,济宁市由12%上升至15%,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及其向硫酸盐的转化,对PM2.5的贡献不容忽视。
原因3:环渤海地区、晋冀鲁豫交界地区污染源活动水平突出
10月下半月,工业源活动水平持续下降。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为例,工业热高值点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40%左右;其中,河北东部和中南部、山西中部降幅较大。但同时可以看到,环渤海地区和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工业源活动水平仍比较突出。
以北京市为例,基于空气质量模式的来源解析结果显示,此次过程中来自东南、偏东和西南方向的污染传输对北京市PM2.5污染的贡献约占七成。环渤海地区、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对区域内大气污染的贡献可见一斑,仍将是下一步大气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
挑战:北方城市陆续进入采暖期,污染排放基数增加约30%
针对本次污染过程,各地积极应对采取预警应急措施。截至11月4日,东部地区已有20个城市启动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9个城市启动黄色预警,根据最新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根据企业环保绩效水平采取差异化应急减排措施。
北京市于11月4日16时启动黄色预警,加强施工工地抑尘,增加道路保洁频次,并对企业按“一厂一策”应急预案要求实施涉气工序/设备停限产。
北方大部分城市将陆续进入采暖期,导致污染排放基数增加30%左右。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建议各地将各项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措施落实到位,以切实削减污染排放,减缓污染积累速率、降低污染峰值。
预测:污染将随周末强冷空气到来结束,下周空气质量转好
京津冀及周边区域5日至6日白天,近地面相对湿度较高,叠加偏南风和区域逆温,并受部分地区提前开展供暖影响,京津冀中南部、山东西部及河南大部将出现一次中-重度污染过程,首要污染物为PM2.5。
6日午后起,受强西北方向冷空气过程影响,扩散条件自西北向东南逐步改善;7日至11日,区域大气扩散条件显著改善,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