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集市亮相猫晚舞台。
张傲月演绎舞蹈《盛世》。
作为2021天猫双11狂欢夜(以下简称“猫晚”)的优酷制片人,任娜参与了每一届的猫晚制作。她回忆,从第一年开始,晚会秉承的一个理念就是让中国看到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中国。同时,温度感也不可或缺。
七年之后的如今,猫晚的意义早已不再是“双11”期间消费者与品牌间最好的链接仪式,同时,它自身也成为一个文化品牌。七年之间,猫晚始终推陈出新,以“正青春”的姿态走在时代前沿,并将一场晚会的价值表达,在一次次自我超越中逐步实现。
浙江卫视节目中心主任、2021猫晚总指挥蒋敏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七岁的猫晚希望在一个三小时的集中时间里,让观众持续感受到当下时代的美好意义,“我们当下时代的所有,都需要靠每个人去理解,去认同,去努力奋斗得来。我希望‘精神追求’也能够成为‘双11’一次最高层面的表达。”
沉浸式互动秀+剧情元素
“以新带新”再创晚会新模式
“从内容角度,我们希望做一台不一样的节目,把它当成有主题有线索的节目来做。在今年夏天的时候,我们就在想能不能做成一台剧情互动晚会——每年猫晚的互动量级都有千万人。”在优酷猫晚制片人孟庆光看来,当下年轻人以及各年龄层的观众,都习惯于接受新鲜事物,“以新带新”也是今年猫晚的制作主旨。今年,猫晚一改以歌舞秀为逻辑串联的方式,提出了一个关于时间的概念化主题:若时间穿梭至2060年,人们过上了更幸福富足的生活,会如何看待40年前的生活?
在这个故事架构下,节目组全体成员参考了很多经典的科幻设定,例如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最终决定把“快递”和“时空穿越”相结合,形成“超时空派送”的整体故事概念——未来的人们给2021年的人传送一份大礼,但由于时空乱流,礼物的部分线索被遗失了,要靠现场和屏幕前的观众一起推理线索所在。现场,主持人带领推理团,帮大家一起寻找线索。而晚会中所有表演、游戏环节也都成为组成线索的碎片之一,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端的切入式互动探索,随时加入晚会的沉浸式故事中。
为了加大推理探索的乐趣,晚会还分为“未来赛博”、“童话世界”、“现代都市”、“大唐国风”四大篇章,分别表现“团结一心”、“碧水蓝天”、“和谐家园”、“自信中国”四大主题。故事情节在场景中不断发生。
依照剧情模式铺排游戏创意、艺人选择、逻辑线索,这已是晚会中的大胆创新;且以整体、多场景、多线索剧情贯穿,来推动整个晚会的高潮,这更考验团队的制作能力。“我希望呈现给大家一个新形态的内容,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歌舞晚会。我们也希望用制作来表达对猫晚的信心,让大家看到我们下功夫了,可以呈现出猫晚比较高的水平。”蒋敏昊坦言。
“猫晚”见证舞美、舞台等技术变革
“时空隧道”连接现在与未来
在2015年,互联网、手机、电视屏幕融合的晚会,几乎是史无前例的。而6年后,猫晚再次打破观众对黑科技的想象。配合剧情和玩法,猫晚运用前沿的立体舞台技术,连接电视、电脑、手机三屏,将双11狂欢夜构建成一个可看可玩的全新娱乐场景。
节目组在上海体育馆搭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宇宙空间”,打造了从2060年穿梭回2021年的“时空隧道”。除了主会场外,场外搭建了行走在宇宙中的太空舱、朋克世界的酒吧、现代都市公寓、浪漫的动画城堡、大唐盛世的琼楼玉宇等6个舞台,“我们希望舞美整体的制作,包括里面呈现的虚拟技术和虚实结合,还有延时拍摄带来的一些视觉效果,都会给大家在观看过程当中带来极致感受。”
顶级大秀的背后,是不可或缺的技术保障。据介绍,今年猫晚仅互动技术团队,便准备了近百套方案,保障观众的晚会体验。蒋敏昊表示,“很多观众在不同时空和我们一起玩,加上线上线下的互动,整个立体型的构架形成了我们今年猫晚的整体吸引度。”
融合国风国潮、展现非遗传承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如果说起初人们对“猫晚”的定位,是一档佐餐大促的互联网大秀,那如今“猫晚”的价值落点,在于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今年“猫晚”的主题是“美好生活,共同向往”。在蒋敏昊看来,过去的两年中每一个人都面临了不少困难,但事实证明只要大家众志成城、互帮互助,就能铸就巨大的能量。因此,今年“猫晚”策划了庞大的公益计划,邀请每个参与猫晚的艺人、工作人员,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对绿色环保、和谐家园的向往,以及实现美好生活的信心。
在思潮方面,“猫晚”更是时代变革下的持续引领者。2021年,国货品牌的崛起、中国文化和科技软实力的提升,进一步实现国潮苏醒。今年猫晚也将这种“国潮思维”直接融入创作思路之中。其中,“大唐国风”篇章将国潮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同时,还邀请著名运动员苏炳添、花样滑冰佼佼者张丹来到现场,展现中国人的力量、速度和美。猫晚还有多位非遗传承人带着作品呈现于舞台,通过尖端前沿的技术手段,推动着传统非遗文化与移动互联时代的共融共通,也让观众感受到非遗传承也有年轻一代的声音和力量。“我们希望以这样的盛世豪情,展现当下生活的美满与富足,表达国民文化自信的日益提升。”蒋敏昊说。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