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
最近,一位清华学子在树洞发的文章刷屏了。
“你们知道T35吗?我很感谢这趟列车,这是唯一一辆从安徽到北京,依然有硬座的白皮列车。”这位学生来自安徽,为了省钱,2014年从老家坐着硬座一路北上。据他回忆,这趟列车很难买,更多时候是拿着一个小马扎坐着看书,度过火车上的一宿时间。
文章中提到,他当年入学时奖学金和助学金共计13000余元,扣除学杂费,一年可支配的资金只有6500元。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开支计划,每个月只能花400元。
同学吃西瓜喝饮料时,他只能默默喝水;
在食堂里想办法用最少的钱吃到最可口的饭菜;
无法承担班级出游花销,错过了和同学的合照……
这些内容琐碎而朴实,却又能直抵人心,令人动容。
“每年要写两封信,一封是给发放奖学金的企业,一封是给基金会的。”在获得资助的同时,这位学生也会定期给那些给予他帮助的企业和组织送上一封手写信。此后的日子里,他通过兼职有了稳定的收入,也获得了保研资格……
从研一开始,他每个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了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为他们提供一学期的生活费、学杂费等。每学期回家时,他也会去看看这些孩子,给他们讲述外面的世界。
文末,他说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像清华的校友一样成立基金会,去真正做一些实事。
随后,这篇文章在网上流传,受到广泛关注。
网友纷纷为该学生点赞,“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一把伞。”
心有暖阳,何惧人生沧桑!
文章引发强烈反响后,作者发布续篇回应道:
看到大家的鼓励与支持,很感激,仿佛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大家猜得不错,我确实刚毕业不久,做的是一份钱相对少一些,但很有价值也很有意义的工作。
关于资助,我想和大家说,如果你愿意去真实了解的话,那么资助过程本身对于我们要比最后的金钱更有意义。去了解每个家庭,去回访每个孩子,和他们互动交流,我觉得这些给予我的价值甚至超过了我付出的金钱。
我的身份是一个生活在大家周围,可能就是你对面铺同学的普通人。园子里也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人,甚至有比我更困难、更坚强的榜样,比如12级的学长矣晓沅,他的特奖答辩为我大二最困难的时期给予了一盏明灯。
我也希望,这篇小小的自传能够给予大家一点点慰藉。相信大家也知道赵家和教授的事迹,清华老一辈的教授真的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恐怕很难做到赵教授的程度,不过等我70岁,真的干不动的那一天,我也想写点东西,把我的一生总结起来,最起码自己内心,无愧于“清华人”这个称号。
看到这里的每一个人,也许你曾经也迷茫,也许你现在也无助,也许你也感慨贫富差距,也许你也打算抛弃理想,不过看看这么多的回复,这么多的点赞。
它印证了什么?印证了,清华人的内心深处还是有大爱的。虽然我们平日里嘻嘻哈哈,虽然我们平日里会有负能量,但是我们依然是国家的未来,我们依然可以成为民族的脊梁,我们依然可以做到向阳而生,逐光而行,心有暖阳,何惧人生沧桑!
清华学子的“树洞”为什么刷屏?
该篇文章讲述了一名寒门学子从大学到研究生的奋斗故事,从一开始精打细算到做家教赚钱,从接受资助到资助他人,他一边努力学习,一边不忘感恩和初心,生活平稳后还想着“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话语朴实却坚定,有人称其为“现实版的《送东阳马生序》”。也有人认为,他身体力行地诠释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够打动人,不只因为这位学子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还因为其被艰难困苦磨砺后焕发的光彩,更因为他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保留着从古至今备受推崇又稀缺的品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祝福这位学子,也希望看过这篇文章的人能受到启发,前路遥且长,莫忘传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