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0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CPI同比上涨1.5%,较9月涨幅扩大0.8个百分点,结束持续四个月的下行走势,PPI则同比上涨13.5%,涨幅较9月扩大2.8个百分点。
这一数据表明,代表工业品和消费品原材料价格的PPI继续大幅上涨,CPI的涨幅扩大一倍,则说明原材料涨价已开始传导至终端消费品,而PPI与CPI剪刀差扩大到12个百分点,意味着后期终端消费品价格上涨压力加大。
当然我们最关注也最担心的是物价上涨,目前看这一趋势正从各个层面体现。最近,多家上市公司发布提价公告,原因无一不是受成本上升压力推动,这些公司既有与居民日常饮食相关的海天味业(603288,股吧)、恒顺醋业(600305,股吧)、加加食品(002650,股吧)、安琪酵母(600298,股吧)、海欣食品(002702,股吧)、天味食品(603317,股吧)等,也有玖龙纸业、金光纸业、中顺洁柔(002511,股吧)等文化生活日用品。而且,相对于品牌力强的公司往往采取直接提价的方式,品牌力较弱或者行业处于下行周期的公司,则会通过换包装、规格等方式推出单价更高的新品,逐步替代老品,实现变相提价。
一般而言,物价上涨由需求推动,即经济过热需求旺盛引发,但这一次似乎有所不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一年多至今,中国经济大部分领域已复苏至疫情前水平,居民消费则相对滞后,已成为经济全面复苏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057亿元,两年平均增长仅3.9%,不仅远低于疫情前水平,还滞后于GDP增速。
为何在需求不振的背景下出现物价上涨?问题出在供给端。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纷纷上涨,10月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上涨的有36个,分行业来看,除煤炭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涨幅在12.0%~59.7%之间,较上月有所扩大。
既如此,应在物价上涨幅度扩大之前,着重从供给端综合施策,保供稳价。以近期国家层面对煤价上涨过快采取保供应等措施的效果来看,本月以来,煤炭价格已经开始持续回落,期货现货价格均已回落至1000元/吨以下,接近年初大幅上涨之前水平。煤价回落后,电厂发电积极,缺电现象不再,北方农村居民取暖用煤支出负担也大幅减轻。
因此,针对部分主要受限产影响导致价格上涨的原材料,有必要根据经济情势的发展优化相关政策。限产是此前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提出,如果能源供应出现问题,理应适时优化。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时所言,供给短缺是最大的能源不安全,必须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而对于类似国际原油等进口原材料上涨和海运运费上涨等因素,虽然很难影响价格的变化,但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缓解相关企业成本上涨压力,如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提供融资便利等,弱化对终端消费品价格的传导。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一轮物价上涨的主因并非流动性宽松,但坚持稳健中性仍是我们货币政策的目标。当前,物价指标出现上行,物价上涨预期有所抬头,应管好货币总闸门,避免刺激市场预期,给物价上涨再添“一把火”。
可以说,原材料价格上涨传导至终端消费品已势不可挡,务必尽快采取措施,从供给端的源头入手,减缓或止住物价上涨趋势,以免增加居民日常支出,让原本不振的居民消费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