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2年考研,倒计时一个月时间,考研党正在摩拳擦掌。
不过,对考研党而言,比较“金贵”的学术硕士,名额正逐年缩减。一个月后等待他们的,大多数是专业硕士。
曾有人言,专硕就不要说自己是研究生了,研究生群体有一条泾渭分明的鄙视链。
准备打一场翻身仗的考研党们,逆袭无望了吗?
趋势
压减学硕规模、提高专硕比例,不只是改变硕士研究生结构。
离考研的日子越来越近,讨论名校学硕停招的声音越发热烈。近年来,多所985名校停招部分学术学位硕士,取消学硕统考。
2022年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将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成为今年考研圈的一则重磅消息。据公开资料,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前身经济系、经济研究所,于1949年招收的90名研究生,是新中国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20年就发布通知称,2021年起取消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项目招生。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2020年改为招收15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将扩招名额大部分落实在专硕的招生上,是近年来不少名校针对本校招生计划进行的调整方向。2020年天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硕与学硕招生人数,就已基本持平。
压减学硕规模、提高专硕比例,其实是当下高校明显的大趋势。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到2025年将专硕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学硕经过前些年的持续发展,学生数量已基本饱和,而专硕人才国家大量需要。国家调整硕士结构,顺应经济科技发展对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应该说必要且及时。
总体而言,国家做出压减学硕、提高专硕的人才结构战略调整,自有其内在逻辑。就学生个体来说,应考虑个人的理想和目标、兴趣和爱好、优势和特长等,审时度势,做出适当调整。
据悉,压减学硕规模、提高专硕比例,在欧美高校已经实施多年。到2013年,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授予量已达授予研究生总量的60%以上,英国每年授予的课程性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授予研究生总数的75%左右。
我国则从2009年起开始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到2017年专硕招生人数首次超过学硕,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
就业
庆幸的是,大多数人考研的目的,在于提高就业竞争力,而专硕主要面向就业。
由于近两年就业压力大,社会整体就业门槛提高,追求高学历的就业敲门砖,就成了多数大学生的考研动力。研究生报考人数也在持续增加,从2016年的177万人增至2021年的377万人。
研究生扩招,缓解了疫情影响下的就业压力。2020年研究生扩招18.9万人,即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
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是相同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只是培养定位不同,学术硕士是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定位,专业硕士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樊秀娣指出,学硕和专硕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有较大区别,所以学硕、专硕的培养计划、课程安排、学制、收费、毕业去向等都不一样。
一般而言,学硕强调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专硕强调学术引用能力。各个学校相关学科、专业方向设置属于学硕还是专硕,这与学校相关学科、专业方向的特色和特长相关。
未来硕士生培养,将主要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这在2020年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就曾被提出。不久前上海市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上海市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优先支持扩大专业学位招生。
清华大学教授阎学通指出,本科是素质教育,是培养品格和修养的过程。研究生教育不是素质教育而是专业教育,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
硕士与博士呢?阎学通认为,硕士生教育培养的是工作技能,博士生教育培养的是学术技能。硕士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事务性的工作,做学术研究的很少,因此硕士生要注重学会如何将研究技能应用于自己的工作。
事实上,即使是学术硕士,日后专研学术的也是少数。2020年学术硕士培养规模约为40万,2020年的博士招生规模为11万,只有30%不到的学术硕士攻读博士学位。
基于此,压减学硕规模、提高专硕比例,一方面学硕缩减后的学术研究,今后主要由博士来承担;另一方面,学硕缩减后的专硕培养,便主要以应用型人才为主,面向就业。
隐患
扩招专硕看似利好考研党,不过担忧仍在。
不少人认为,专硕含金量不如学硕。压减学硕、扩招专硕后,反而会加剧学硕报考的竞争。
考研党中,立志投身学术研究的不到20%,但中国教育在线《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报考学术硕士的比例超过40%。
樊秀娣认为,说专硕含金量不如学硕,这里的专硕大多是指非全日制专硕。客观上讲,非全日制专硕学生在奖学金额度和就业竞争力等方面不如学硕学生,不过大多数非全日制专硕学生是在职人员,所以他们对此并不很看重。
对于全日制专硕,不少学校专硕和学硕的奖学金等待遇没有区别,国家政策也明确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得歧视专硕学生,而且专硕的就业方向和学硕不同,因此在就业竞争力上两者相差不大,专硕和学硕的高低(歧视)没有那么明显。
樊秀娣指出,当下研究生招生仍然供不应求,有心读研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竞争条件来匹配能够进入的学校,以及专硕或是学硕。
因此,只要国家政策、学校和社会用人单位对专硕、学硕同等重视和对待,选择学硕或专硕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能够通融和接受。
其实专硕歧视背后,是专硕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国内高校学硕和专硕培养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工科被指几乎没有区别。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秦玉友指出,专业学位硕士强调操作能力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专业学位作为扩招重点,对专业实践基地、校外导师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求颇高。
樊秀娣认为,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高校专硕扩招或新项目上马,需要大量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客观上讲,现在不少高校教师的智能结构和工作经历,还达不到专硕教师的要求。
针对这个问题,需要高校各专硕学位点拿出切实方案快速、有效解决,否则专硕学位项目培养的人才质量和特点,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