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田进 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1月各项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仍延续着今年以来低速增长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在经历连续两月的稳步回升后,再次出现下滑,进出口则仍处在较高增长状态。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11月份来看,经济继续保持了恢复态势。随着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扎实推进,保供稳价和助企纾困力度加大,11月份,国民经济继续恢复,实体经济稳中有升,就业物价总体稳定,进出口增势良好,民生保障有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12月8日-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看向2021全年乃至2022年经济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对经济观察网表示:“11月份PMI指数重回临界点之上等信息显示中国经济的逐步回暖;2022年疫情带来的基数特殊变化影响将显著减小;政策方向上,在稳增长方面加大政策力度比较明确。因此,明年开年将是一个以稳为特征的开局。在稳的基础上,呈现稳中回升、稳中向好的走势,2022年全年经济增长也将呈现平稳上升的态势。”
12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指出,2021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8%左右的增长。考虑到全球疫情仍在持续,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5.3%左右。在《经济蓝皮书》发布前三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受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迅速传播的影响,人们的信心受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能再度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投资向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94082亿元,同比增长5.2%;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3.9%。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81027亿元,同比增长7.7%。从环比看,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19%。
针对投资,付凌晖表示,从投资来看,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存量与发达国家还具有较大差距,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也蕴含着巨大的投资空间,加之产业升级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工业化、信息化融合也需要加大投资。
从市场预期来看,2022年投资有望迎来回升。
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值得注意的是,11月19日,财政部也表示结合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研究做好2022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提前下达工作。
张立群表示,2022年,围绕着“两新一重”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会趋向回暖和活跃。在2021年基建投资低基数效应下,2022年投资增速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提高。“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些举措都会在资金方面对于项目建设形成更大力度支持。此外2021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债规模比较大的同时结余资金比较多,因此,未来支持“两新一重”建设的资金有保障。并且,2021年也已经做了项目储备等大量准备性工作。”
在12月13日的野村媒体分享会上,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在采访时表示:“市场有传闻说要有2万亿出头的专项债额度提前下达,其实这不是关键问题。2021年发行的很多专项债还没有真正用下去,很多专项债到了今年年底才下发。所以现在真正的瓶颈未必在于各个地方项目审批都通过但等着专项债资金下发,真正的瓶颈在于地方上是否真的有好项目、项目能否有回报。所以关于2022年专项债额度提前下发、新增专项债额度预测不必太过于纠结。”
对于2022年的新增专项债额度,陆挺的预计是3.75万亿元。作为对比,2021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设定为3.65万亿,相比2020年收缩1000亿。
“我之所以预测比较大规模的专项债,是因为我认为专项债是用来解决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如果2022年专项债的使用条件不那么苛刻,应用范围更广,我认为专项债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上也许会有一些调整、放松”,陆挺表示。
房地产投资上,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7314亿元,同比增长6.0%。增速相比1—10月下滑0.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也从今年2月以来持续下滑。
12月1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政策框架和重要举措,提出了七大政策组合。包括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房地产业规模大、链条长、牵涉面广,在国民经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中都占有相当高的份额,对于经济金融稳定和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系统性影响。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消费总体稳定
消费方面,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043亿元,同比增长3.9%,相比10月增速下滑一个百分点;比2019年11月份增长9.0%,两年平均增速为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在经历连续两月的稳步回升,再次出现下滑。
付凌晖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从需求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由年初的两位数增长回落到个位数,两年平均增速也由3月份的增长6.3%回落至8月份的增长1.5%,这两个月虽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投资同比增速也同样是由年初的两位数增长回落至个位数增长,两年平均增速也整体上出现回落态势,反映了需求收缩的变化。
从下阶段来看,付凌晖表示,中国的内需仍然具有非常巨大的潜力。比如说,从消费来看,中国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目前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正处于消费规模扩大、结构升级的快速发展时期,消费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为推动消费的进一步回升,系列举措在近期被密集推出。
12月8日,国家发改委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村家电更新行动,实施家具家装下乡补贴和新一轮汽车下乡。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两天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这也是7月全面降准后,央行年内第二次全面降准。
陆挺表示,预计明年三四月份,政策还会有更清晰、更大的变动。未来几月经济仍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在这样的下行压力下,政府有望出台更有效的稳经济政策。从政策而言,2022年仍可能有一次降准机会,但降息空间有限,对于降息不要期望太高。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11月PPI同比上涨12.9%,PPI涨幅在连续4个月上涨后出现回落;11月CPI同比上涨2.3%,2021年CPI涨跌幅总体呈“N型”曲线,11月CPI涨幅达年内新高。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介绍,2021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行导致PPI涨幅持续攀升。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能耗双控政策趋严等因素推动下原材料价格创近年新高。一方面,全球供需矛盾加剧、流动性宽松、市场投机炒作等因素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另一方面,国内能耗双控政策导致煤炭、钢材、水泥等高耗能行业产品供给收缩。
展望2022年,周景彤表示,2022年消费有望继续向正常水平回升,但依然面临不少困难。一是疫情仍将是影响经济、收入和消费恢复的主要因素。二是住房、汽车等大额消费难言乐观。2022年房地产市场可能延续降温态势,这将影响住房相关消费。此外,汽车芯片供应链修复仍需时间,汽车消费恐将低位徘徊。三是收入增速放缓、CPI上涨进一步制约消费恢复。疫情后居民收入恢复缓慢,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同时,PPI上涨压力持续向CPI传导,猪肉价格止跌回升,CPI中枢上移,消费品价格上涨将直接削弱居民消费能力。
进出口仍处在高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进出口仍处在高速增长状态。 11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0.5%。1-11月,中国进出口总值35.3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比2019年同期增长24%。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1.8%,进口同比增长22.2%。中国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提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14.5%,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
对于2022年进出口形势,张立群分析表示,2021年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受疫情影响出现明显缩减,这种情况在明年很有可能会改变,各个国家的生产供给情况也将呈现恢复态势。也因为此,外部订单持续较快增长的状态可能在明年逐步转变,出口增速相比今年会出现下降。
“从客观条件来看,明年外需的增速会有所回落。但在支持外贸方面的政策上,还是要努力的把出口较快增长态势稳住。与此同时,2022年内需增长相比今年会有比较明显的加强。总需求将是一个回升向上的的发展态势,这也将对明年的经济增长带来积极的拉动作用”,张立群表示。
周景彤也预期,2022年进出口全年或将呈“前高后低”走势。疫情走势是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发展中国家疫苗接种率偏低、疫情反复,预计短期内全球要素流动仍将受限,供应链紧张或将持续到2022年二季度前后,进口商为保障供应链稳定仍将偏好中国产品。同时,全球能源紧张、欧美通胀居高不下,价格因素对中国出口也有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