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24 日,深圳市罗湖教育局公布关于《2022-2023 年义务教育阶段新建公办学校学区划分》的公示,明确今年9月至2023年9月,罗湖区将有6所公办学校新开办。值得注意的是,公示指出,“依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学区划分及大学区有关要求,结合片区学位供需和近年来招生实际情况,罗湖区教育局经过实地勘察、认真调研,对罗湖区围岭学校、罗湖区木棉岭学校、罗湖区银湖小学、罗湖万象小学、罗湖梅园学校、罗湖区畔山小学六所新建学校进行了学区划分。”
记者发现,6所新开办的公办学校按照各自所在区域,结合片区划分大学区,并没有独立划分学区。公示指出,学区划分主要是综合考虑学校建设规模和片区生源、学位情况,遵循以下原则:
1。 就近入学原则:要符合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政策要求。
2。 保持稳定原则:尽量保障原地段适龄儿童入读地段学校的权益,保持学区划分的稳定性、连续性,对没有新增学校的区域不作调整。
3。 大学区原则:依据国家和省、市义务教育学区划分要求,原则上新办学校不单独划分地段,尽可能与原地段学校或相邻学校组成大学区。
4。 学位供需平衡原则:尽量匹配片区学位和地段生源,平衡学区学位供需,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所谓大学区,一般是将周边学校所在的范围组合成一个“学区”,实行相对就近入学。“大学区”内的学校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实施大学区招生后,家长可自愿在学区内为孩子报读学校,按志愿次序和积分高低依次录取。
去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组织起草了《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针对入学政策进行了完善,并均衡了教育资源,提出深圳市、区教育部门应当推行大学区招生和办学管理模式。此外,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记者梳理发现,自去年以来大学区成为深圳各区学区划分的主流趋势。例如,“名校”众多的福田区就提出,“十四五期间”福田区将大学区与集团化办学结合推进,加强大学区内学校资源、 课程、师资共建共治共享,科学规划集团化学校布局,建立教师队伍“区管校聘”管理机制。
大学区招生也并非一劳永逸
事实上,从全国来看推行“大学区制”的并不仅仅是深圳,但深圳提出“大学区制+教师交流制度”,打破了传统学区学位的概念,一定程度上可防范特定区域炒作学区房现象。不过,大学区招生也并非一劳永逸,如何做好配套,特别是平衡好大学区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将考验有关部门的治理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从深圳各区的大学区分布来看,过去多集中在“非核心区”,一些优质学校并没有被划进大学区内。记者对多位在福田百花片区从事学区房交易的资深经理进行采访,他们普遍认为,长期来看大学区制带来的影响非常大,后期调价挂盘的现象还会增多。不过,只要学校质量有差异,名校就不会消失,名校不消失,学区房就不会消失,还会是一个客观存在,所以还需教育资源整体提升。
那么,深圳的大学区制将会如何推行?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大学区制推行后,或由过去的非核心区试点改变为名校学区试点,再到全面推广。此外,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让名校的老师流动,学区房现象会自然而然消失,再配合增加学位供应、名校集团化办学,基本实现各区教育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