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巩固成果、深化治理、提升水平、防控风险”的思路推动“双减”取得新成效。
新京报讯 2月28日记者从教育部获悉,关于“双减”工作,截至目前原12.4万个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为92.14%;2022年教育部将严管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同时强化非学科类培训治理。
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2.14%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的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原12.4万个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为92.14%;原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4个,压减率为87.07%;“营转非”“备改审”完成率达100%;预收费监管基本实现全覆盖,监管总额超过130亿;所有省份均已出台政府指导价标准,收费较出台之前平均下降四成以上;25家上市公司均已完成清理整治,不再从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
关于寒假“培训热”治理,截至2月20日,全国在寒假期间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39.38万人次,查处了1.01万个证照不全的机构、918个证照齐全的学科类机构和4218个非学科类机构违规培训行为,并对1042人以“一对一”等方式违规开展培训行为进行了处理。共开展线上巡查15万轮次,查处了违规培训行为503起,通报违规机构2个。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得到有力整治,培训广告基本绝迹,校外培训线下街面清净,线上没有泛滥。
针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收费问题,截至2月15日,各地共排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18.48万个次,发现恶意涨价机构52个,相关违规问题已经整改,对相关机构进行了严肃处理,培训费恶意涨价部分已全部退还家长。
2022年将强化非学科类培训治理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有关负责人指出,虽然以上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各地排查情况看,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等违规行为依然存在,存在发现难、取证难、查处难的问题,巩固治理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非学科类培训升温趋势明显,价格走高,总体监管较为薄弱。
上述负责人表示,2022年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巩固成果、深化治理、提升水平、防控风险”的思路推动“双减”取得新成效。
一是巩固学科类培训治理成果。强化日常监管,加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年检年审,组织开展“营转非”“备改审”回头看,坚决防止旧态重演。严打隐形变异,将隐形变异培训纳入综合治理范围,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等重点时段部署专项行动,对隐形变异培训进行重点整治。严管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防止出现新的培训热。
二是强化非学科类培训治理。坚持非学科类培训的公益属性,同样将其作为立德树人的事业,区分非学科类培训与学科类培训的异同,准确把握特点,建立规范制度,明确标准要求。建立健全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密切沟通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增强非学科类培训治理实效。
三是健全完善工作推动机制,构建校外培训执法体系,加强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力量建设,健全执法协同机制,开展综合执法。推进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和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应用,以信息化手段提高校外培训治理效能。继续把“双减”作为教育督导的“一号工程”,持续开展督导检查。做好常态化风险防控,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推进。
(新京报记者 冯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