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翔/工人日报
“为什么当父母的,不需要通过考试考取‘合格证’?” 一句网络上的调侃,道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让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今,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来自家长、家庭教育的棘手问题也越来越多。工作繁忙,陪伴孩子的时间少;家庭教育知识欠缺,难以控制情绪;离婚率不断攀升,单亲和重组家庭增多……这些问题正影响着许多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进入依法带娃时代,意味着家庭教育不当,国家可进行干预。
缺乏沟通,家庭教育环境逐渐失衡
家住江西省南昌市的六年级学生熙熙,长期沉迷手机游戏,因此产生了厌学情绪。妈妈与其简单沟通后,不起成效,便开始采取打骂和没收手机的粗暴方式。但没想到,妈妈的这些做法让熙熙更加叛逆,产生极端情绪时甚至以绝食相逼。无奈之下,妈妈只能把手机还给他。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对青少年而言,手机和网络如同吃饭、睡觉是生活的必需品。而深谙人性的网络游戏、短视频等,通过提供即时反馈和刺激,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此外,大数据分析技术使得很多软件能精准推送用户最感兴趣的内容,面对这些信息,自制力还不够强大的未成年人往往很难抵御诱惑。
为及时挽救陷入游戏世界的儿子,熙熙妈妈伤透了脑筋。但由于经常控制不住地言辞过激,责骂时不管不顾孩子的感受,熙熙对妈妈的态度也越来越恶劣,母子关系僵化。
去年,正在读高三的女孩小云在高考前两个月向江西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心理咨询师李菁莹打来求助电话。“我的父母不理解我,一个劲地要求我学习,还总是粗暴干涉我的事,而且他们生下小妹妹,也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因为觉得父母不尊重她,也不爱她,小云常常情绪崩溃,对父母大吼大叫。
升学压力下,很多家长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提升孩子学业水平上,涌现出不少“虎妈狼爸”,一些家长甚至直接干预孩子在校的学习以及老师的教学。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这些家长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包括对孩子健康身心、良好品格、人际沟通等能力的培养。
多重危机,青少年心理疾病频发
业内人士表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用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看待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会很快从消极抑郁的情绪中脱离出来,而从小生活在控制型、放纵型、忽略型亲子关系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进入青春期,面对来自学业、人际交往、沉迷网络等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扰时,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绝大部分患有抑郁、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都来自这些问题家庭。
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熙熙妈妈认识到交流沟通和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她还制定了家庭成长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家庭氛围果然出现很大改观。母子争吵的次数变少,家里经常充满欢声笑语,熙熙也不再讨厌上学,并学会了有效管控玩手机的时间。
“作为家长,想要帮助孩子改善手机依赖的问题,不能简单当成一个不良行为去纠正,更不能只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家长自己也要及时‘补补课、充充电’。”李菁莹表示,想要让孩子戒除网瘾,首先要修复亲子关系,其次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理解并信任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样,家庭教育也是整个教育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及战胜困难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