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教师减负、普直分流、高考改革等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教育话题。
据北师大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日前发布《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双减”后,47.2%的教师每周纯工作时间超40小时,60.3%的教师认为课后服务后工作量加大,70.9%的教师呼吁减轻非教学负担。
“大部分教师每周工作时间超50个小时,还需应付各项任务和检查,加剧职业倦怠,无暇投入更大精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江苏省委主委、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晓进指出。
如何积极应对“双减”后教师负担大幅增加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议,一是适当增加教师编制,针对“双减”政策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对在职教师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二是调整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课后服务的经费充足,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得到有效激励。
三是建立校外教育机构公共服务购买机制,充分利用好社会上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好地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则建议在管理上帮教师做好“减”法,包括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方案,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津补贴,将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参考。
具体而言,学校可依据校情,试行新的考勤制度,统筹安排教师课表,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试行弹性上下班制。另一方面,学校可探索建立延时服务积分制度,对参与延时服务的教师积分,以月或双月为单位,实行等同时间调休。
普职分流、深化中高考招生改革同样是热议话题。
针对国内普职分流政策,民进中央建议,一是从“刚性分流”转向“柔性分流”。在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比例方面不搞一刀切,有条件的省市可开展高中后“普职”分流,将分流的重心上移,将高职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主体。
二是淡化普职的区别、模糊分流的概念。从“普职二轨分流”转向高中阶段教育多类型发展,打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转换通道,全面提高国内高中阶段毕业生的科学知识水平和基本职业技能素养。
三是畅通中高职升学渠道,扩大职教本科在国家本科教育中的招生比例,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双减’是手段和途径,并不是目的。如果不把中高考‘指挥棒’跟‘双减’落实途径和实施路径协调起来,部分家长的困惑和焦虑仍难以消除。”朱晓进建议中高考导向要与“双减”吻合。
他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家长用请家庭“私教”来取代进入校外培训机构,“费用翻番,负担更重”。其次,校外培训锐减,未能有效转化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朱晓进建议,一是要统筹治标与治本,同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与“双减”政策落地,解决教育健康发展内驱力问题。二是要同步深化中高考改革,确保考试导向与“双减”精神相吻合;要鼓励和引导优质的校外培训资源参与校园公益服务,提升校园活动的丰富性、专业性。
如何促进高考公平?全国政协委员钟茂初建议,“双一流”高校及学科招生一律取消各种加分,以“裸分”录取。
“客观地说,当前各省市区考生考入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难易程度,存在显著差别,也是长期引发争议的一个问题。其公平性有待改进。”钟茂初说,区域间的高考公平性,最根本的路径是通过促进均衡发展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