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国经济如何应不断出现的新困难、新挑战,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经济增长的信心之源在何处?为此,搜站目录特别策划本专题,跟踪产业新形态,发掘产业新趋势,呈现新质生产力。
2023年12月2日,和讯财经年会即将召开,本次年会将邀请各界有识之士,围绕“寻找中国经济的信心之源”这一话题,共同探索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密码。
作为现代金融业主体、国民经济的运转枢纽,银行业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躬身服务国之所需、民之所需,在金融助力经济回暖复苏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时,经济周期波动之下,银行业也面临资产质量下迁、净息差收窄、估值低迷等多重经营挑战。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如何紧握机遇扭转困局,何以继往开来赓续前行,是整个银行业在不断思考与探索的命题。
守好资产质量生命线
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等诸多外部不利因素增多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实现质的有效提高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国内经济形势稳中向好的背景下,稳扎稳打的银行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数据显示,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409.8万亿元,在高基数上同比多增9.5%,信贷增长稳定性加强,较好满足了实体经济有效贷款需求。
结构上,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不断加强,大力支持培育经济内生增长动能。前三季度,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新增4.8万亿元,同比多增9754亿元。民营企业贷款新增6.7万亿元,同比多增6836亿元。绿色融资余额增速超过30%。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银行业也不例外。资产质量方面,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832亿元,不良贷款率1.65%,较年初微升0.02个百分点,总体维持平稳。
不过,在我国经济恢复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中,仍面临市场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等挑战,将对银行业资产质量造成负面冲击。
央行在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考虑到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往往不完全同步,银行信贷风险暴露需要一段时间,应有一定的财力准备和风险缓冲。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当前,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的迫切需要。
针对颇受市场关注的地方债务风险,近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
房地产风险领域,会议指出,要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随着房地产和地方投融资平台隐形债务风险处置逐步推进,与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深度绑定的地方中小银行积蓄的风险将逐渐暴露。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调查结果也显示,2023年,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房地产企业、地方融资平台和中小民营企业等微观主体的流动性风险值得关注。
展望全年,据《报告》预测,2023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或将继续维持上涨趋势,不良贷款率可能出现小幅上升,但整体变化态势较为平缓。
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信用风险管理更是尤为重要。银行业该如何通过资产质量压力测试?
“要把好新增入口、存量管控以及不良处置‘三道闸口’。”建设银行(601939)行长张金良表示,将增强底线思维,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市场研判,力争走在市场周期与风险曲线的前面,牢牢守住风险合规底线。
市场分析人士李庚南则指出,要有效把控信贷风险,需要在制度机制上完善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的管理,强化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的相互制衡。同时要加强员工行为管理,防范到的风险。
银行业还可以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北京中治研国际研究院研究员丛勇认为,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同时根据不同的客户分类,制定客户标签,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科技的行业优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及时获取客户的最新资产信息、经营信息等,可以有效约束信贷管理风险。
息差收窄困境待解
相比资产规模,盈利能力或许更能直观衡量银行业如今的发展状况。
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消息,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9万亿元,按照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1.6%。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利润规模保持增长,但净息差持续收窄,利润增速放缓,这成为银行业不得不直面的一大挑战。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1.74%,较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处于历史低位。这一数值已低于《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1.8%的评分警戒线。
再来看作为银行业领头羊的上市银行,三季度净息差普降。据统计,A股42家银行中,除长沙银行(601577)未予披露相关数据,仅兴业银行(601166)、青岛银行(002948)净息差同比增长,39家银行净息差下降,占比超九成。
究其原因,从资产端来看,在LPR多次下调、让利实体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银行贷款利率下行,资产端收益率下降进一步压缩净息差空间;从负债端来看,虽然存款利率持续走低,但存款定期化趋势抬升整体存款成本,负债端成本率未能起到呵护息差作用。加之,存量房贷利率下调,使得银行面临净息差下行压力。
对于下一步净息差的走势,据招商银行(600036)行长助理兼财务负责人彭家文预计,净息差将会持续承压。彭家文称,从影响的惯性来看,LPR下调和资产供求关系带来的定价下行压力都会持续。同时,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的影响是持续的。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是从9月25日开始实施,在9月份只影响了一小段时间,政策的影响将持续到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从而加大净息差下行的压力。
而净息差作为银行主要的利润源泉,持续收窄的趋势必将拖累银行的经营业绩。那么,商业银行应如何在群雄逐鹿的市场中维持盈利增长?稳住息差和打造盈利新增长极或是保证盈利的不二法门。
对于息差保卫战,银行需要从资产负债两端同时着手。农业银行(601288)行长付万军在该行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提到,要做好前瞻研判和主动调整,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强化量价协同管理、不断夯实存款发展基础三方面发力稳息差。
当前,银行过度依赖存贷利差盈利模式的弊端已经显现,在稳息差的同时,银行亟待谋求新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央行邹澜曾在2023年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商业银行保持合理利润,应更多地借助市场发展、业务创新等途径,持续兼顾好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目标。
此外,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升非利息收入以支撑盈利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普华永道在《2023年半年度中国银行(601988)业回顾与展望》中指出,在净利息收入承压的情况下,扩大非息收入成为银行稳定盈利能力的重要抓手。
德勤中国副主席、金融服务业主管合伙人吴卫军也曾表示,当前银行经营管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是空前的,如何“穿越周期”,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是银行业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的重大战略问题。
吴卫军建议,应当改变“信贷密集型”的发展模式,从外延做大,走向内涵做强。应改变对于息差收入的过度依赖,逐步提升非息收入在收入总额中的比重,降低收入和利润相对于经济周期的敏感性。
深陷低估值泥潭
随着十月份结束,银行三季报披露收官。整体来看,A股42家上市银行盈利增长稳健、资产质量稳定。
虽然业绩向好,但银行股在资本市场却不受青睐,估值一直处于历史底部。且与A股其他行业相比,银行业市净率为所有行业最低。与国际银行相比,尽管我国银行ROE与资产质量较优,但市净率也低于美国和日本同业。截至10月31日收盘,A股42家银行市净率全部低于1倍,全面破净。其中,14家银行市净率低于0.5倍。
A股银行高利润与低估值背离,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据《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3》分析,主要原因为市场对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速预期下滑、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预期下滑及对商业银行风险把控能力存在担忧。
虽然长期遭受市场冷落,但今年以来多家银行股东、高管等出手增持自家股票,彰显出股东及管理层对银行发展前景的认可。此前,汇金公司出手增持工商银行(601398)、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行,使得市场对银行股的配置情绪有所提振。
业内人士认为,真金白银增持股份整体上有助于增强市场对银行板块的信心。三季度公募基金银行股持仓占比继续提升,景气度边际回暖。
展望后续,中信证券(600030)预计政策环境转暖,经济动能积蓄,板块不确定性下降,均有助于行业估值提升。
在估值重塑逻辑下,银行板块有何投资策略?机构普遍看好高股息的大中型银行及优质区域性银行。
平安证券认为,三季度以来稳增长政策信号不断强化,有望推动市场预期的改善,考虑到当前银行板块静态PB仅0.54倍,对应隐含不良率超15%,安全边际依然较高。此外伴随无风险利率中枢持续下行,银行股息收益率吸引力进一步凸显,关注板块作为高股息资产的配置价值。
兴业证券(601377)则表示要重点关注三条主线:更受益于经济复苏主线的绩优银行;中特估逻辑下,央企银行估值有望提升,今年中特估是市场重要主线,央企银行具备低估值+高股息优势;基本面边际改善的低估值银行。
实际上,不论资本市场形势如何风云变幻,上市银行都需不断夯实基础修炼内功,增强基本面因素支撑,以稳定投资者的预期与信心,消除市场偏见,进而促进估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