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德华”的我,在孩子的童真世界里重塑自己
❏作者 张鑫(黑龙江大学)
寒假来了,与之而来的还有姐姐家的外甥、哥哥家的侄子和大姨家的妹妹。这些孩子每天按时来到我身边,缠着不想玩躲猫猫的我陪他们躲猫猫、拉着不会打游戏的我陪他们打游戏,我欣然习惯他们各种看似“无理取闹”的要求,就如同他们习惯了我只能在假期陪伴他们一样。
这种陪伴,在今年有了有趣的名字。和我一样有着众多小孩等待回归的青年人,将自己比作电视剧《父母爱情》中帮哥嫂带孩子的妹妹江德华。在“年龄20岁、带娃经验8年”的调侃和“帮助家人照顾孩子”的责任中,“大学生德华”现象蔚然成风。
↑《父母爱情》剧照。图据中国新闻网外甥今年6岁,每年我放假回家,他总是会热情地“找姨姨”,在他不断寻找我的过程中,我也见证了小外甥从抱在怀里到拉在手里的成长。虽然这个“小魔头”不小心打碎过同学送我的水晶球、撕坏过我上学要用的课本,还曾把我的各种玩具大卸八块,但当他用自己攒下的零花钱为我买零食,身着儿童警服、手持玩具手枪,天真烂漫地扮演守护者为我击退“敌人”时,那份独属于孩子的纯真与善良,总能带来他人无法给予的治愈。
当下以“德华”自嘲的我们,更多是对生活心口不一的调侃。实际上,外甥成长的时光主要还是姐姐姐夫相伴,我们都并非是剧中那个时代需夜以继日照料孩子的德华。而今“德华”的概念,也早已超越了“大学生假期带娃”这一表面现象,它不仅是一个身份标签,更象征着亲情的延续、责任的担当以及家庭观念的传承。
不论是影视剧中无私奉献的德华,还是现实中以德华调侃却尽心尽力帮助家人照顾孩子的我们,都亲身体验过上一代的关爱,也愿意将这份爱接力传承至下一代。我们在爱与被爱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学习、成长,感同身受父母养育我们的不易,更深刻体验到组建一个家庭需要承担的责任。
从未离开过校园的我,总以为自己尽管二十多岁了也还是“长不大”。而如今,在这些孩子面前,我却进行了从哥哥姐姐行列中“最小的孩子”到外甥侄子中“最年轻的大人”的身份转变。“要向小姨学习”“不懂的多问问姑姑”,于是乎,哪怕我偶尔消极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但在外甥和侄子心中,我永远是能解决所有问题、无所不能的存在。
就这样,我短暂地参与着他们的童年,亦将以过来人的身份继续和他们分享经验、提供建议。我们彼此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双向守护,成为“德华”的我,会因孩子的调皮而愤怒,也因他们的成长和进步而快乐。在陪伴他们成长的同时,我也在他们的童真世界里找寻并重塑着自己的价值。
关于“大学生德华”,他们还这样说
@任冠青用心当好“德华”,别成为如今年轻人反感的亲戚模样
嘴上说着“累死俺算了”,实际上却练成了换尿布、喂奶、陪玩等十八般武艺,乐此不疲。仔细想想,“成为德华”现象背后,其实有亲情最纯粹真挚的模样:没有世故和攀比,没有不切实际的要求和催促,只希望眼前的小生命健康快乐地成长,只想把纯粹的爱毫无保留地给予家人。而且,带娃虽然不算轻松,但孩子给人带来的正反馈却是最动人的。我还记得,升级为小姑、小姨后,每次小家伙们露出小乳牙冲我甜甜微笑,张开胖胖的小胳膊让我抱,或是长大后跑来跟我偷偷倾诉心事,都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窝心感。每当这时,我都会提醒自己:用心当好德华,别成为如今年轻人反感的亲戚模样。
@尚盈盈 小小生命能带来大大乐趣
过年回家带侄子,他们挺闹腾也挺有趣。或者说,他们的存在,让我这个懒于走动的人,直观地感受了生命的蓬勃有力。他们也会察言观色,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撒娇,什么时候可以耍赖,这也让我想起儿时的自己。鲜活的小生命带来的感受是立体的,和他们在一起,让我更深切地明白,他们不是高铁上的熊孩子,也不是童话里的乖孩子,他们是和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的生命体。和孩子在一起,体会到了小小生命带来的大大乐趣。
@lllzj 原来懂事,就是要懂得多做事
最近大学生的话题非常火,正所谓“不是保姆用不起,而是德华更有性价比”。我也有这样的经验:回家当德华,一手一个娃。很多时候,一手一个还抱不过来。今年春节,整个屋子除了成年的娃,还有两个人类幼崽,加起来一共5个。好在成年的劳动力比较多,带起来也轻松。除了带娃,身为德华的我还要干其他事情,扫地、拖地、擦屋子、大扫除,把“劳动力”三个字发挥得淋漓尽致。每次带完娃、做完家务,大家就会夸,“你长大了,你懂事了”。原来,懂事就是要懂得多做事。或许每个人都有一段当德华、懂事的过程,但作为新时代的德华,已经在家务中顿悟,开始采购智能家居,解放双手。毕竟,德华自己也要考虑性价比。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