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是最符合大众期待的公司:科学家创业、科学家管理,重视研发、重视人才。但为何没有做出大众期待的成果?
作者|关不羽
知名财经专栏作家
2023年是人工智能的大年,消息密集、“大新闻”不断。OpenAi无疑是年度主角。明星产品ChatGPT快速迭代,展现出惊人乃至“惊吓”的强大能力,甚至因此引爆了一场全球围观的公司内乱。国内则是百度的“文心一言”在争议中面世,也算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本以为余波未了的“OpenAI之乱”将会压轴全年,却传来了汤晓鸥博士因病去世的噩耗。
创始人的猝然离世,商汤科技重新回到公众视野。然而,这家曾经号称全球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似乎荣光已不再。
NO.1
商汤的崛起:人脸识别、地方政府订单
商汤科技,创立于2014年,比OpenAi诞生还要早一年。商汤科技应该算是完美符合国人想象的科技企业,从创始人到主要管理团队,都是成色十足的科学家。创始人汤晓鸥博士更是全球知名的明星科学家,1968年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中科大的本科、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硕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学成归国后,他进入香港中文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长期专注于视觉AI领域,成就斐然,是该领域公认的顶尖科学家。完美的“学霸履历”,完全没有资本的“玷污”。要是2015年OpenAi成立时,有人说这个由埃隆马斯克带着一伙科技商人搞出来的“公益性组织”会成为远超商汤的全球人工智能执牛耳者,大部分国人都会嗤之以鼻——富豪玩票搞出来的机构,怎么能和顶尖科学家带领的商业团队相提并论呢?
这种对科学家职业高度崇敬的文化心理作用下,商汤注定出身不凡。更何况人工智能赛道,当年是中国IT产业最大的风口。当时人工智能的“风力”有多夸张,今天想起来真像是梦境。
圈内盛传一个段子:2014年的一个高端局,“天使圈”两位大腕曾经为一家人工智能企业的估值发生了争论。一位认为这家初创企业的估值是5000亿,另一位不同意,只肯认1000亿。最后双方妥协,折中算了3000亿。这家公司是格灵深瞳,2013年出道时号称“我们不等风,我们在造下一场台风”。十年后,估值“一千个小目标”起跳的格灵深瞳,市值50亿。据说员工待遇很一般,网上可以查到吐槽。
2014年3月,汤晓鸥团队发布的人脸识别算法,在LFW数据库上准确率达98.52%,具备了真正意义的人眼识别能力。创下这一划时代纪录的汤晓鸥成了超级大IP,估值万亿都有人信。很快就有投资人捧着数千万美金,找上了汤教授的门。数千万美金的大手笔,不能说是“天使轮”,而是“天神下凡”。
有了“钞能力”加持,汤博士的“技术力”很快就更上一层楼。仅仅过去数月,汤晓鸥团队就把人脸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55%。不要小看这1个点的提升,1个点的差距足以决定人类识别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市场前景。
这个市场就是安防。其实,即便是2014年人工智能的风口最强劲时,市场应用前景也让人疑惑。小众应用的市场空间有限,不值得“烧钱”。大范围应用需要很高级的算法,弄不好就会烧成个无底洞。
因此,中国的人工智能赛道里,视觉AI是无可争议的主赛道。领跑赛道的“人工智能四小龙”商汤、云从、依图、旷视,除依图偏硬件外,都是视觉AI起家,也都盯上了中国异常庞大的安防应用市场。
2015年12月,被誉为“计算机视觉奥林匹克”的ImageNet结果揭晓,商汤成为首个在此项赛事中夺魁的中国企业。凭借这一成就,商汤不仅成为当时已经崭露头角的“四小龙”之首,还获得了公司成立以来的第一张大订单——中国移动实名制认证系统的技术合作,提供人脸识别技术。
商汤因此进入了高光期。手机实名认证只有联通和移动两个大客户,但是在人脸识别的安防应用市场,客户却非常集中。
2015年到2019年,很多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转移支付,让财政规模大增,最舍得花钱、也最花得起钱。各地的基建投入甚至出现了攀比之势,从高铁比到地铁。“数字基建”也成了新时髦,其中很大部分都投入了安防。与地方政府合作打造“智慧城市”,赫然成为众多小龙、小小龙的主营业务。行业龙头的商汤,也就成了投资者的首选。
那几年商汤根本不愁没投资,难的是如何婉拒那些过于热心的投资者。2017年的人工智能峰会上,副总裁柳钢公开表示:“商汤不是谁想投就可以投的。”商汤的确有不再委婉的底气。这一年商汤完成了4.1亿美元的B轮融资,创下当时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单轮融资金额最高的纪录。高通、阿里、苏宁、中银、软银等“豪门机构”,才有资格成为商汤的主力投资者。
然而,一切美好都会化为过眼云烟。
NO.2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有的成功孕育出更大成功,有的成功则是埋下了失败的伏笔。很不幸,商汤巅峰期的成功属于后者。
商汤沉浸在“商业成功”的美好前景想象时,却对人工智能的技术迭代反应迟钝。2014年商汤崛起时,AI的技术路线并不清晰。很多专业人士都对AI通过“大模型”的训练,自我进化到高度智能化的通用AI路线抱有怀疑,他们判断人工智能的技术天花板是“算法为王”的大数据分析处理工具。
汤晓鸥也是“怀疑派”之一,他曾对员工说“我们不用担心失业,因为我们要干的事一辈子都完不成”。然而,“大模型”的技术路线在2017年前后的发力,后来居上的态势越来越明显。人脸识别技术这样的专业AI,底色就显得越来越苍白。商汤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改朝换代”不可避免时,开始转型大模型、开拓更多日常应用场景时,风口已过。
风口一过,风中凌乱。
“算法时代”的王者在“算力为王”的大模型时代,没有优势。这不是商汤一家的问题,“四小龙”的步调高度一致。同为视觉系起家,选择的业务方向也几乎一致,纷纷入局智能驾驶等“智慧生活”领域。
可是,转变赛道谈何容易?比如智能驾驶,是新能源车真正的核心技术。主流新能源车厂商早已深耕日久,对商汤们姗姗来迟的第三方服务意兴阑珊。商汤2016年开始和本田展开了为期五年的合作,然而并没有实质进展。此后商汤在智能驾驶领域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商汤的智能驾驶技术开发还在继续,但是没有合作方的第三方合作服务,市场前景在哪里?2021年上半年,自动驾驶占商汤的营收比例只有4.3%,聊胜于无。
雪上加霜的是,“智能生活”的新路没有走出来,“智慧城市”安防市场却在急剧萎缩。疫情之后,看上去安防需求激增,似乎是相关领域服务供应商的利好。但是,现实并没有按照乐观的剧本进行。
现实是财政负担加重、土地财政崩盘,“智慧城市”无人埋单。“需求”不能说没有,但是没有埋单能力的“需求”不是有效需求。新订单大幅减少,不少没有完成的老订单不了了之,应收账款收不到也司空见惯。正所谓“最好做的生意是政府订单,最难做的也是政府订单”,商汤和众多依赖地方财政的政府供应商的遭遇并没有多少不同,“尊重科学家”并不能改善商汤和地方政府博弈中的被动处境。
因此,2017年后,商汤科技的亏损大增。从2018年—2021年税后一直都是处于亏损状态,而且越亏越多。从2018年的亏损34亿元直到2021年的亏损171亿元,3年几乎翻了5倍。
科技创新企业亏损烧钱不奇怪,在亏损中成长为“大厂”的先例大把。但是,商汤的亏损不是烧钱拼市场,而是市场需求萎缩的内伤发作。因此,商汤的光环褪色,投资者纷纷“粉转路人”。
NO.3
当无限制投入研发成为民间的“政治正确”
让投资者更失望的是商汤的内部管理,顶尖科学家的智力优势并没有体现在企业管理中,甚至可能因此形成意想不到的管理盲区。
商汤成立后在人才市场旋风式“扫货”,截止至2021年6月30日,商汤的研发人员已达3593名,占总员工数的68%。如此高比例的研发人员,商汤成了一家量产论文的企业。600多篇顶级学术论文、8000多项人工智能专利及专利申请,是值得骄傲的学术成就。另外还有70多项全球竞赛冠军,商汤似乎一直在回味当年ImageNet一战成名的。商汤科技的学术成绩、竞赛成就,看上去更像是家学术机构,而不是一家企业。
商汤大规模引入科技人才,给予了优厚的待遇。对担任公司管理层的科学家们更是大方。截至2021年6月30日六个月,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立的薪酬总计为5.12亿元,首席科学家王晓刚的薪酬总计3.75亿元,执行董事徐冰的薪酬总计为3.05亿元,三位高管合计薪资高达11.92亿元。即便2018年前商汤的融资能力极强,也大方得过头了。
大量资金用来请人、养人,却没有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用人。商汤内部管理体系混乱、山头林立的消息时有所闻。还爆出了了高管因腐败落马的丑闻。今年9月,媒体报道,商汤科技知识产权总监高某某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经公安机关查明,该负责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供应商贿赂,金额巨大。商汤的内部管理有问题,不是空穴来风。
拖累商汤业绩的,还有与企业经营状况严重脱节的高比例研发投入。2022年的中报显示,商汤的研发支出是20.4亿元,占营收比重高达144.2%。也就是说上半年商汤的营收,连它研发的支出都不够的。这样玩命研发,算是迎合了国人对企业研发投入的高度期待。但是,缺乏市场应用前景的超大规格研发投入,对企业自身是有害无益的。
2017年巅峰状态过去后,商汤暴露了了方方面面的问题。汤晓鸥博士没能引导公司重新振作,而是渐渐淡出了公司日常管理,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实验室。毕竟是书生。
2021年12月30日,商汤在港股成功上市,中国视觉人工智能第一股。1月4日达到了最高点,此后“跌跌不休”,不到一年市值蒸发80%,是真正意义的“出道即巅峰”,令人唏嘘。这家上市之前的12轮融资、总额高达52.2亿美元的巨型独角兽,终究只是吞金兽。
反观当初玩票似的OpenAI,虽然也是亏得昏天黑地,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盈利前景。但是,作为全球人工AI领域最耀眼的明星,其成就无可争议。那场全球瞩目的内乱,竟是因为技术发展是否“过度”的分歧引发的。就是活干的好过头了,引发了怎么继续干下去的分歧……
如今没有人会指望商汤领军的AI四小龙和OpenAi再决高下,百度的文心一言当然也不错,可能今年很多人的年终总结就是用了这个文件创作利器。中国从来都不缺市场需求,而且很多需求都是独特的。所以,文心一言一定能和OpenAI分庭抗礼,情形类似百度和谷歌的隔洋对峙。
2023年,全球人工AI大年,逝者已矣,生者应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