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3年,中国制造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批“大国重器”取得重要突破。从国产大飞机到国产大邮轮,中国航空工业和船舶工业迈上了新一级台阶;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制造出海的典型代表产业之一,截至三季度末,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中占比近六成;在海外贸易不确定性攀升的情况下,“中国芯”的发展也愈加强劲……
当前,全球制造进入以分散生产为特征的全球化2.0时代,供应链重塑成为核心主题。2023年,中国制造取得了哪些关键性突破?有什么重要意义?接下来,要如何在新的供应链秩序中继续“稳中求进”?
“上天入海”频突破
2023年的第一天,中国东方航空(600115)全球首架C919大型客机测试飞行,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飞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5月28日,C919(MU9191航班)顺利完成全球首次商业载客飞行,被外媒喻为中国自力更生路上的“里程碑”;9月28日,中国东航再签购机协议,增订100架,成C919最大单笔订单,全面开启国产大飞机大规模、大机队商业运营;12月12日,C919展开首次访港之旅,这也是C919飞机首次出访中国内地以外的城市。
公开资料显示,国产大飞机C919机长38.9米、翼展35.8米、机高11.95米,是我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其座级158—192座,航程4075—5555公里,可满足不同航线的运营需求,采用先进气动设计、推进系统和材料,碳排放更低、燃油效率更高,同时使用新一代发动机LEAP-1C,经济性竞争优势也更明显。
对此,民航专家林智杰曾指出,C919填补了干线客机上国产力量的空白,其投入商业运行为全球的干线飞机市场提供了新的产品选择,打破了波音和空客的双寡头垄断,促进了民用飞机市场的良性竞争。
另外,今年10月,我国自主研发的2吨级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M1首架机在上海成功完成试飞,被认为是未来的“空中出租车”,将主要用于解决城市内、城市间的短途空中出行需求,将2至3小时的车程距离缩短到30分钟左右。据悉,该机在电动系统、飞控系统、复合材料三个核心环节全部实现国产化,适航相关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
除了“上天”的新突破外,“下海”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6月6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上海外高桥(600648)造船厂完成坞内系列实验后顺利出坞;7月24日,完成首次试航;11月4日,正式命名交付;12月24日,“爱达·魔都号”进行首次试运营,为确保2024年1月1日商业首航给旅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有关分析认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标志着我国成为集齐造船业“三颗明珠”,可同时建造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的国家,并且在明年开启商业化后,将进一步带动邮轮旅游发展和港口经济的提升。
“新三样”展现新优势
过去,服装、家具、家电大量出口海外,如今,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成为中国制造扬帆出海的“新三样”。据悉,2023年前三季度,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000591)电池等产品合计出口同比增长41.7%。
新能源汽车方面,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约3770万台,其中中国占比约60%。另据天眼查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12月,我国新增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31.3万家,同比增长38.18%,同期,新能源汽车领域共发生87起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超470亿元。
随着全球电动化进程不断推进,作为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部件,电动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也迎来了高速发展。依据不同的生产材料,动力电池可以分为三元锂电池、锰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钛酸锂电池等。
数据显示,2023年1—5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237.6GWh,同比增长52.3%。从1—5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 10企业来看,中国企业仍然占据六席,分别为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中创新航、国轩高科(002074)、亿纬锂能(300014)以及欣旺达(300207),总市占率高达62.7%。
此外,我国光伏组件产量已连续16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产量产能的全球占比均达80%以上。2023年上半年,光伏产品出口额达289.2亿美元,同比增长11.6%。12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1—11月光伏新增装机163.88 GW,同比增长149.4%;11月单月光伏新增装机21.32 GW,同比增长185.41%,环比上涨56.53%。
日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还上调了2023年装机预测,预计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由305—350GW上调至345—390GW;中国光伏新增装机由120—140GW上调至160—180GW,或再创历史新高。据PVinfolink预测,光伏装机未来十年或迎来十倍增长,预计2050年全球新增装机需求达1246—1491GW。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中国芯片在严峻的外贸形势下也出现了新生机,其中包括,华为Mate60系列携麒麟旗舰芯片回归,引发全球轰动;我国自主研发、自主可控的新一代处理器龙芯3A6000发布等。天眼查数据显示,在国内芯片产业方面,今年全国新增集成电路相关企业12.5万家,同比增长21.9%;该领域今年内共计发生527次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达1255亿元。
供应链重塑是核心
“当前,全球制造进入以分散生产为特征的全球化2.0时代,供应链重塑是核心主题。”《供应链攻防战》作者、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总经理林雪萍指出,中国制造在本土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探索在海外发展供应链的机制依然是避不开的选择。但近年来,欧美也出现了供应链本土化的趋势,试图在中国之外的基地重新建立起一种新的供应链秩序,中国制造也必须对此作出全新的回应。
此外,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尽管中国制造业在许多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在一些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挑战。特别是在高端装备、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等领域,如半导体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方面,中国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小。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掌握,仍是掣肘中国制造业的关键所在。核心问题在于部分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应用能力还不足以及高端人才的相对匮乏。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供应链专家委员会委员洪涛教授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2023年,我国一方面在不断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又在维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11月28日—12月3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举行并圆满落幕。这既是中国首个,也是全球第一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
洪涛认为,要继续开放发展,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理念、技术、管理,用新全球化理念探索维系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发展,在分工基础上探索合作,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同时,不断加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发展道路。
“当前全球制造业处于快速变革期,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涌现要求中国制造业加强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以适应市场需求并保持竞争优势。面对全球供应链的重塑和欧美供应链本土化趋势,中国制造业需要在新的供应链秩序中找到‘稳中求进’的路径。”朱克力说。
朱克力指出,一方面,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是可锚定的重要方向。通过数字化提升供应链透明度与弹性,而绿色化转型不仅响应全球低碳环保需求,也有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应加强本土供应链的建设,提高自主可控能力。通过培育本土企业和加强技术创新,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此过程中,也要加强与友好国家的合作,共同构建更加稳定、可靠的供应链体系。
北京商报记者 金朝力 程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