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秀兰)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办的2024年首期“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培训班”4月23日开班,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位中小学校领导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部门负责人、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等参加了本次培训。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建立的针对中小学生精神心理问题的专业服务体系和特色工作。作为此次培训的策划者,他强调,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医校社会联合为广大青少年与家属提供高质量的精神心理服务,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与精神卫生医务人员的责任和重要使命。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以国内当前存在的四大医疗短板为切入点,强调了加强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紧迫性,提出精神卫生工作应以预防为主、早期介入、早期干预。同时要发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等精神卫生机构的专业优势,结合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建立精神卫生专业领域与学校心理服务协同体系。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崔保师对我国目前在校学生与未成年人存在的教育管理困境,及常见在校生心理问题进行了介绍,阐明了提升学校学生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心理咨询服务能力,加强医教协同的重要性。同时,他指出,希望参会的领导和老师们可以立足学校这个基本单元和工作实践,深入思考“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诱因是什么”、“及早精准识别心理健康的极端事件”、“校长、班主任、辅导员、心理教师等各个工作角色的职责定位是什么”、“如何建立顺畅有效的家校协同机制”等十个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立有效的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共同为儿童和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当天,陆林教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党委副书记、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刘靖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乔志宏教授等多位老师,结合“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等话题进行授课。陆林教授表示,儿童青少年是人类生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约有一半的成人精神心理问题起始于儿童青少年阶段,如能早发现、早干预,将极大减少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生。他强调,心理健康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教师支持、同伴关系、亲子关系都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更加重视心理教师在学校中的作用,并对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出具体措施。
陆林教授表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将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发挥好国家精神医学中心的作用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