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义务教育各学科起始年级全面启用新教材。本市大部分中小学选择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材。新教材新在哪儿?教材编写团队揭秘,新教材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在继承和借鉴原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为拍出真实、清晰的小鱼红细胞单行通过毛细血管的照片,生物编辑室编辑煞费苦心。 初中数学中新增了“溯源”“图说数学史”等栏目,学生品读历史故事,获取数学知识,感受古人智慧。亮点1
“月宫一号”科学家亲自审稿
打开修订版的生物学教材,细心的学生在每章引言部分都能发现惊喜:引人入胜的科学故事替代了传统的启发式引言。基于每个故事,教材又设置了有趣的提问,吸引学生一探究竟。
为了实现这个创意,编写组煞费苦心。因为他们发现,适合初中生的科学故事并不好找,每个故事都要反复斟酌。比如,在执笔八年级上册“健康地生活”一章时,作者初稿选用了2021年获得“时代楷模”称号的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的故事,编写组考虑,这个故事背景复杂,学生不易理解,建议替换;第二稿以诗词引入,介绍我国防治血吸虫病的故事,编写组讨论后又认为,血吸虫病现在不常见,学生不了解,建议再换;最终,教材选用了“中国乙肝疫苗之母——陶其敏研制疫苗”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到300字,只占据了教材的一个小角落,却起到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相关知识的作用。类似被精打细磨的“小角落”,在教材里比比皆是。
七年级下册中有一个“观察小鱼尾鳍内血管及血液的流动”实验。生物编辑室希望图片能呈现出真实、清晰的小鱼红细胞单行通过毛细血管的瞬间,然而小鱼是活物,毛细血管又非常细,拍摄难度可想而知。编辑室借用中学显微镜,找专业显微镜制作公司帮忙,请设计人员优化色彩,为这一张图片,忙活了好几周。
对于新教材中出现的科学故事、科研进展,编辑室尽力邀请参加相关科研工作的科学家审稿。比如,“月宫一号”研究团队的总设计师就审阅了教材中“月宫一号”的内容。“这些联系工作极其繁琐、耗时耗力,但我们觉得很值。”生物编辑室主任王颖说。
对公开的科学研究成果,编辑团队也并不盲从盲信。比如,有文章称,科学家在品尝了6万株黄瓜后,最终找到了两株叶片和果实不苦的植株,从而确定了控制叶片苦味和果实苦味的基因,培育出了美味且抗虫的黄瓜新品种。这个素材是我国近期的重大科技成果,而且能很好地弘扬科学家精神,但在选用之前,编辑团队又有点犹豫:情况真是这样吗?科学家真的品尝了6万株黄瓜吗?他们又是怎样品尝的?为了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编辑室的老师们在阅读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多次向科学家请教并得到印证,他们还邀请科学家提供插图、审阅书稿。
“编辑室三审,美术设计三审,专家审稿,学科互审,专项审读,句读,一线教师审读……教材就是在这样的深研细磨中,不断完善、不断优化的。”王颖说。
亮点2
满是故事的数学书更可读了
从古代的算盘、铜壶滴漏、商鞅方升,到新时代的航空航天、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翻阅修订后的数学教材,鲜活的故事从书中“蹦”出来。“我们希望讲好数学中呈现的中国故事,加强主题教育,培根铸魂。”中学数学编辑室副主任张唯一说。
满是故事的数学书,可读性强了。张唯一举例,初中数学新增了“溯源”“图说数学史”等栏目。比如,提到“解多元一次方程组”时,教材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古人的探索:魏晋时的刘徽给出了直除法的理论基础;北宋贾宪将传统数学的抽象化推进到新高度;南宋杨辉率先采用接近现代的形式列来解方程;清代梅文鼎则对解法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学生品读历史故事,获取数学知识,感受古人智慧。
“加强跨学科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也是教材编写组修订时的理念之一。初中数学教材在每章安排1至2个“数学活动”基础上,每册教材安排两个“综合与实践”栏目,主题涉及生活常识、科技、体育、工程、音乐、美术与建筑设计等方面。“我们既考虑了活动内容所体现知识的综合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跨学科的实践性,也考虑了解决问题的开放性和拓展性。”张唯一举例,在以“音乐与数学”为主题的“综合与实践”栏目中,教材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引导学生用数学描述音乐,感受两个不同学科碰撞出的火花。
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教材在内容上也进行了一定调整,重点为小学一年级学生“减负”,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比如,小学数学以游戏和活动的方式设置一年级上学期第一个月的内容;将原来“准备课”和“位置”两个单元的内容整合为主题活动“数学游戏”,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学前阶段经历的与数学学习相关的活动。修订后的教材还减少了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将“认识时间”的内容移至二年级。
亮点3
戏剧教材亮相 一学期教一出戏
新课标中,艺术学科有较为明显的调整,不仅课程时间增加,开设的门类也更为丰富,从单一的美术、音乐学科拓展到以美术、音乐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学科。因此,与其他学科的“从有到优”相比,戏剧教材是“从无到有”。
“编写教材前,我们充分开展了国际戏剧教材对比研究,借鉴各国戏剧教材的经验。组织了一线教学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全国戏剧教育现状,收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戏剧教育上的做法,邀请国内知名戏剧教育专家就戏剧教育方向、戏剧教材初步构想展开研讨。”人教社音乐编辑室主任张莹莹说。
专业剧院团专家、戏剧高校专家、资深编辑及一线教师组成的团队在争论中不断凝聚共识。比如,编写组曾就戏剧课程的“动”与“静”产生争论。高校专家认为,戏剧教材每节课的编写应从“静”到“动”,在学习相关知识后再进行实践教学;一线教师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提出,课程应从“动”到“静”,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感性认知,再到理论提升。
如今,首次亮相的教材封面彰显中国审美:话剧、木偶戏、皮影戏、京剧做主题,带领学生开启戏剧艺术之旅。教材以“一学期一出戏”为学期任务,以戏剧专业为明线,以人文素养为暗线,四册教材带领学生“认识戏剧”“学习改编作品”“学习原创作品”“策划戏剧节活动”。
《破晓》《红岩》等革命文化题材的剧本围读与赏析;《桂梅老师》《深海》等讲述时代故事、记录时代声音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剧目;《西游记》《山海经》等优秀传统文学经典……大量具有经典性、代表性、时代性的剧本片段、演出片段被教材引用。
教材还突出了戏剧课程与音乐、文学、美术、历史等学科的融合,设置了戏剧游戏、探索空间、排练厅等模块,带领学生“动起来”,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释疑
为什么要换新教材?
课标是教材的编写依据,教材是实现课标的载体。根据《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的规定,当课程标准发生变化时,教材也应及时进行修订,一般按照学制的周期更改。此前的老教材是基于2011版课标编写,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已经出台,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需要新教材。
哪些年级将使用新教材?
2024年秋季,九年一贯制学科,即语文、数学这类从一年级到九年级都有的学科从起始年级更换教材,也就是从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开始。非九年一贯制学科,即历史、物理、化学等,从起始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例如,秋季八年级物理就要换新教材。
本报记者 牛伟坤 文 人教社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