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林靖)最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声音合成”冒充受害人亲友实施诈骗。不少学生及家长受骗子蛊惑“中招”,多家法院审理了这类案件。
其中一起案件被告人将自己伪装成生活老师、宿管或辅导员,将IP电话卡充当上网卡出售给在校新生,骗取在校新生共计两万余元。有的不法分子冒充老师进入审核不严的班级群、家长群,以老师名义发布紧急交学费、培训费的通知,诈骗家长钱财。还有的不法分子假冒学生身份,对老师和家长进行诈骗。还有骗子利用学生渴望与偶像接触的心理,创建所谓“偶像群”,在群内冒充工作人员,以低价售卖偶像签名等周边产品为诱饵进行诈骗。
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指出,治理针对学生群体的诈骗重在预防,要加强教育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学校、司法机关联动,提升打击效率;应提高学生和家长的防骗意识;还要加强社交媒体、购物平台等监管体系建设,及时删除屏蔽不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