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出汗的体育课”,是一项校园系统工程。

文|熊丙奇
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赛”、科学精准提升学生体质……
据新京报报道,2月17日,北京市中小学开学第一天,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即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八条”,为百万中小学生送上了一份“健康大礼包”。
其中,作为此次“体育八条”要求落实的重点,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要提高体育课质量,就必须首先保障学生达到基本的运动负荷,也就是说,“出汗”是对体育课的基本要求。
这一方面需要重视对体育课的过程性评价,加强对学生上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监测;另一方面要创新体育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让学生愿意在体育课上出汗。
体育课成“说教课”,学生上完体育课,一点儿汗也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有的是其他学科挤占了体育课,有的是学校缺乏体育运动场地,还有的是体育教师应付体育课,也有学生以各种理由不参加体育课锻炼。
此外,也有不同声音,包括担心学生运动负荷过大,导致运动损伤,以及学生一身汗会影响身体健康等。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也就需要回应这些问题,要将其作为一项校园系统工程来建设。
首先可以利用已经逐渐成熟的智慧体育技术,科学监测学生的运动负荷,收集不同年级、性别学生的运动数据,确定有针对性的运动负荷指标等,还可以有效解决体育课不开启不开足、学校搞“阴阳课表”、学生运动量不够等问题。
这方面的难点只在于,有的学校、体育教师可能不愿意接受监测。这就需要教育部门整体推进。
同时也要创新体育教学方式,不能一上体育课就对学生进行枯燥的跑跳训练。现实里就有不少学生反映,不是不喜欢体育,而是不喜欢体育课。
学校可以成立若干个运动队或俱乐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锻炼、参加比赛,甚至可以跨年级组队等。
此次北京发布的“体育八条”,就提出积极推进“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试点,这就是实行运动队(俱乐部)制教学。同时,还首次提出在北京中小学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班级赛”。
如果北京中小学的“体育选项走班制”与“班级赛”得以顺利推进,势将形成全新的体育教学生态。这一积极探索与尝试,也能为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本。
当然,这也需要加强体育教学保障,除按规定配备体育师资、建设体育场地之外,还要做好体育课、体育锻炼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衔接。
比如,除担心发生安全事故外,学校和家长也有对运动出汗后上课会让孩子感冒、身体不适的顾虑。这就需要学校设立运动更衣室,家长给孩子准备运动服。
总之,打造“出汗的体育课”,要求学校有以体育人的理念,升级学校的管理与服务,形成崇尚体育、方便运动的氛围。如此,才可以用“能出汗的体育课”,让学生真正运动起来,培养其体育运动兴趣,提升其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