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莲
人工智能(AI)产业蓬勃发展,大模型不断升级迭代,AI技术正在加速进入千行百业,推动其数智化转型。作为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重地”,AI医疗的发展情况一直备受市场关注。当下,随着国产大模型的崛起,一场围绕着AI技术的医疗变革正在进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迅猛发展,AI医疗正逐步改变我们的就医方式和健康管理模式。然而,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如何守住隐私和伦理边界,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AI医疗的发展前景广阔,但必须在隐私保护和伦理规范的框架内稳步前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技术造福人类的目标,让“未来医院”未来可期。
数据隐私保护,是AI医疗发展的基石。互联网医疗的普及,使得医院和相关平台积累了海量的患者数据,包括基本信息、化验结果、电子处方等。这些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处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隐私泄露风险。近年来,国内外已发生多起医疗数据泄露事件,涉及数亿条个人信息,严重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
因此,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至关重要。我国在2023年发布了《个人健康信息保护法(草案)》和《数据安全法》,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和AI公司在处理医疗数据时,必须确保患者的知情同意、数据匿名化、加密存储等措施得以落实。欧洲委员会发布的《人工智能法案》也强调了对高风险AI医疗应用的严格监管,确保患者隐私和数据安全。
伦理问题同样是AI医疗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AI技术的应用带来了许多伦理挑战,如AI诊断的准确性、AI决策的可解释性以及AI对人类医生的替代风险等。国家卫健委2019年的调研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对个人隐私及知情权表示担忧,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对大数据及算法的不可控性表示担忧,还有超过三成的受访者对诊疗道德方面表示担忧。这些担忧并非空穴来风,AI医疗的决策过程必须透明且可解释,以确保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此外,明确医生在AI医疗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伦理规约,构建以人为本、用户友好的AI医疗生态体系,是保障患者权益的重要举措。
AI“复活”逝者技术,更是在隐私和伦理边界上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AI技术被用于“复活”逝者,通过生成逝者的虚拟形象或声音来慰藉家属。然而,这种技术的使用,往往未经逝者家属的同意,侵犯了逝者的肖像权和个人隐私,甚至可能给家属带来心理创伤。因此,必须制定严格的法律和伦理规范,明确AI“复活”技术的适用范围和操作标准,确保技术的合法合规使用。
AI医疗的发展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相关企业应健全安全机制,确保合规使用数据;行业应加强自律,制定相关伦理标准,引导技术良性发展。同时,用户自身也应强化法律意识,尊重逝者隐私,避免滥用AI技术。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