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国经济如何应不断出现的新困难、新挑战,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经济增长的信心之源在何处?为此,搜站目录特别策划本专题,跟踪产业新形态,发掘产业新趋势,呈现新质生产力。
2023年12月2日,和讯财经年会即将召开,本次年会将邀请各界有识之士,围绕“寻找中国经济的信心之源”这一话题,共同探索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密码。
曾几何时,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充足的人口红利,保险业在“铺量增长”式的操作中一路高歌猛进、快速扩张。然而,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和行业环境发生变化,保险业也告别了曾经的高光时刻,遭遇转型的压力与困境。
尤其2020年以来,在疫情反复和经济下行的双重打击下,保险业处境更加艰难,原本被高增长掩盖掉的矛盾和问题暴露无遗。2022年行业总保费首次“三连降”,资产和负债两端承压;传统“开门红”式的大进大出暴露不可持续性,企业流动性承压、声誉风险上升。
今年上半年,预定利率3.5%产品“停售潮”拉动寿险保费飙升,但仍未打破盈利难题。下半年,监管频频出手为行业发展纠偏,保险业正逐渐由大进大出的“开门红”转向更有韧性和耐力的“马拉松”。
观察:保费端重回高增长
随着疫情影响渐退和宏观经济复苏,寿险业终于在2023年迎来久违的高增长。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保险业原保费收入4.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98%。
而具有行业风向标意义的五大上市险企,前9月寿险保费也全部实现正增长。其中,人保寿险原保费收入同比增幅高达10.7%,太保寿险、平安人寿、中国人寿(601628)和新华保险(601336)也分别增长7.9%、7.7%、4.5%和3.7%。
五大上市险企旗下寿险公司前9月原保费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险企保费收入公告)
虽然自7月寿险新老产品切换后,各险企保费增速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新华保险9月单月保费同比降幅接近10%,但行业仍看好寿险业增长。
信达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舫朝认为,9月保费下滑主要是由于7月底预定利率切换调整完成,8、9月仍处于开门红活动准备和稳固人力的时间段,且8、9月为传统销售淡季,保费占比全年有限。当前保险负债端仍持续展现出企稳复苏的积极信号,渠道人力、新单保费、新业务价值等核心指标有望持续回暖。
保费增长的背后,是银保渠道回归和个险渠道转型后产能的提升。近年来,随着个险渠道深度调整叠加低利率的市场环境,银保渠道重新回到头部险企的战略视野,成为驱动保费规模增长的利器。险企中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五大上市险企银保渠道的新单保费增幅约为40%。其中,中国平安(601318)和中国人寿的同比增速更是超过100%。
不仅银保渠道,头部险企个险渠道的新单保费也都保持了正增长。经过三年改革,尽管代理人数量仍在下滑,但下降幅度已经明显趋缓,人均月收入和产能也在提升。以中国平安(601318)为例,中国平安上半年代理人渠道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94.3%,月均收入突破万元。
难题:“增收不增利”状态持续
不过,负债端保费的回暖并没有带来整体业绩的提升。从最近披露的三季报数据看,五大上市险企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全部负增长,下滑幅度在5%-50%之间。
五大上市险企2023年前三季度盈利情况
注:除中国人寿外,均为新准则口径(数据来源:险企2023年三季度报告)
造成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因素,首先是投资端的显著波动,这也反映在险企的投资收益率上。今年前三季度,公布投资收益率的四家上市险企总投资收益率、净投资率均不高于4%;除中国平安外,其余三家的总投资收益已不足3%。
四家上市险企2023年前三季度投资收益情况
注:除中国人寿外,均为新准则口径;中国太保投资收益率未年化考虑(数据来源:险企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
对于投资收益下滑,中国人寿副总裁刘晖表示,今年投资环境复杂多变,前三季度股票市场持续波动,结构分化较为明显,导致公司权益投资同比下滑。同时,叠加低利率环境下固收类资产收益下行,导致公司今年整体投资收益承压,这也是保险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其次,险企利润承压还与银保渠道的重新崛起有关。
近两年,受低利率市场环境、个险渠道转型调整等影响,不少险企纷纷发力银保渠道,甚至将其视为转型突围的关键。上半年,部分险企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占比已超90%,有头部险企银保渠道收入增幅超300%。
尽管银保渠道表现亮眼,但存在产品结构单一、价值率低,渠道手续费较高等问题,导致保险产品利润被大幅压缩,甚至出现保费增长无法弥补成本和风险的情况。
业内交流数据显示,仅今年前4个月,人身险公司银保渠道的手续费支出同比增长已超43%。而除了保险机构向银行支付的“大账”外,还有银行工作人员违规收取的“小账”、回扣问题,也变相提高了手续费。
监管也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8月下旬,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关于强化管理促进人身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对银行保险渠道佣金进行约束,要求各公司通过银行代理销售的产品,在产品备案时,应在产品精算报告中明确说明费用假设、费用结构,并列示佣金上限,即要求银保渠道佣金费用“报行合一”。
政策出台两月后,银保渠道佣金费率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约30%,曾经“以高手续费换取保费规模”的粗放经营模式难以为继。
破局:新增长动能显现
如今,寿险业正步入转型调整的深水期,负债端成本高企,投资端效益承压,利差损的风险始终如影随形,持续盈利的能力遭遇考验。
不过,变革之机蓄发展之势,在市场环境向好回暖、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之时,也正是险企大展拳脚、探索发展的好时机。未来,新增长动能如何培育?哪些赛道蕴藏发展机遇?
养老金融无疑是最具想象力的场景。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预计到202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随着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国家战略、时代命题,养老服务领域政策有望持续加码,保险业也将在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中释放出更大活力。
2022年11月,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人员在年轻时为养老做好储备。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36个先行城市(地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人数已达4030万人。
就产品来看,中国银保信10月26日更新的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显示,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数量已增至22家公司的93款产品,产品类型涉及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年金险、两全险和税延养老险。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主角”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也在试点两年多后迎来常态化运营。10月下旬,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促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决定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转为正常业务,符合条件的人身险企均可经营。未来,将有更多险企进入该领域,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也将迎来大扩容。
在养老金市场,虽有银行、基金、券商和信托等混业竞争,但保险业在该领域一直深度耕耘,其独有的风险补偿功能,更是构筑了保险业的竞争优势。当然,要想在养老金融市场上保持长期竞争力,还需要在构建养老生态圈方面持续发力,比如养老与健康的结合、账户和产品的结合,资金端和资产端的结合等。
此外,随着健康险深化转型的持续推进,健康管理也有望成为险企盈利的第二增长曲线。
商业医保是解决居民医疗支出压力的出口,但长期以来在医保支出中只作为补充性角色。从近年来险企的产品结构变化与新业务价值率持续下降可以看出,商业医保对居民的吸引力有限,产品形态需要创新。而整合“保险+医疗”产业链则其提供了创新思路,保险结合健康医疗管理服务,有望双向赋能为险企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华创证券在研报中表示,疫情防控优化背景下,居民自主健康管理意识提升,有望促进保障类产品销售。消费者教育到位后供需双管齐下或将突破转型瓶颈期,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量。
信心:保险市场未来可期
保险资金运用是险企的利润来源,也是实现负债匹配、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稳步增长,保险资金应用规模也持续扩张。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已达27.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8%。资产配置上,债券、银行存款等固收类资产占比54.1%;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占比12.8%。
基于保险资金规模大、久期长,追求稳健回报的投资属性,险企的资产配置始终保持着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多元化配置的结构。以固收类为主的资产配置策略,使得我国险企投资端表现更多依赖于国债利率的走势。长远来看,世界经济处于下行周期,长端利率面临下行压力。
今年三季度,我国债券利率低位波动,中枢进一步下行,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压力持续;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由年初的2.8%降至2.7%左右,而险企内部在进行内含价值测算时,设定的长期投资回报假设一般在5%左右,相差较大。
对此,业内普遍认为,随着利率中枢下行,债券等固收类资产的收益将承压,为提高收益,险企未来需逐步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
可喜的是,今年以来,监管对险资入市频频吹送“暖风”,从差异化调节险企最低资本要求、下调风险因子,到建立三年长周期考核机制,为保险资金的运用带来了更多的形式和更大的想象空间。
例如,今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下调险企多项股票及股权资产相关风险因子,助力险企在不增加资本占用的情况下,加大权益类相关资产的配置。
人保财险总裁于泽以公司投资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为例,调整落实后,最低资本将下降16亿元左右,有利于人保财险进一步加大对沪深300指数成份股、REITs、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上市股权的投资,持续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发展。
紧接着,财政部10月末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宣布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实施三年长周期考核,防止险企因单纯考核年度目标,出现突增业绩、忽视风险的短期行为,鼓励其进行长期投资、稳定投资、价值投资。
站在2023年的岁尾,我国金融领域最高规格的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度召开,要求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未来,在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的进程中,保险业重任在肩、大有可为。